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17年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答案或许应该是“排队”。这一年,不少博物馆、剧场门前的队伍变长了。从北京、上海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到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类似“故宫跑”这样的“排队”,愈发成为一种常态。
今年3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展品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而出。展览开展后便迎来了汹涌不断的人流。从安检排队到进入展厅,高峰期差不多需要三个小时。6月至10月间,该展转移至上海博物馆,同样火爆。有报道称,“十一”假日期间,最长排队等候时间已超过四个小时。
4月,刚刚修缮完工的上海百乐门免费开放。这幢始建于1932年的建筑当年就曾被称为“远东第一乐府”。4月22日免费开放当天,排队的上海市民几乎将百乐门围了个圈。
到了6月,北京人艺的《茶馆》开票当日也引发排队购票潮。报道称,有观众凌晨3点多就排队买票,“6个小时12场演出门票就全部售罄”。而680元的最高票价到后来“一度被炒到了3000元”。
7月的暑期天气炎热、骄阳似火,但敦煌莫高窟却迎来了排队看展的人流。当时就有游客对媒体表示,排队基本“要用上40分钟”。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萍对媒体坦言,莫高窟7、8、9月向来是游客高峰,一般接待量占全年70%以上。但从今年开始,提前一个月网上销售的6000张票开票后迅速售罄。
9、10月间,《千里江山图》全卷展出成了故宫最热闹的事。有媒体称,9月15日,《千里江山图》特展开幕当日一开门,前来参观的观众纷纷以“冲刺跑”的形式入场。
到了冬季,大家的热情仍然不减。11月,由林兆华导演,刘恒编剧,何冰、宋丹丹、徐帆、濮存昕、杨立新等主演的《窝头会馆》在北京上演。开票不到6个小时,所有场次门票即告售罄。有关注该剧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连人艺的舞美老师都拿着小马扎凌晨排队去了”。
同月,汇聚了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等20世纪中国美术史重要画家的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当时参观者排队长度一度达几百米。有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这样的情况几乎从开展那天就存在。记者获悉,这场为期9天的展览“接待观众13万人”。
排队正是“人们对高品质文化产品需求的反映”
不过这样的场景即便是在几年前还颇为罕见。以北京故宫的《千里江山图》特展为例。不少报道指,1949年以后《千里江山图》仅公开展出过五次。“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千里江山图》曾公开展出过两次。2009年,曾有过一次短暂露面,但仅展示了局部。一直到2013年,故宫才再一次全卷展出。”
但此前观众对这幅画的热情并未引起如此“壮观的”排队现象。曾有人向媒体回忆,2009年和2013年,《千里江山图》先后两次在武英殿展出。“除了不知情‘闯入’的游客走马观花、喧哗而过,特意来观展的人依然不多。”一位曾在故宫实习过的朋友也告诉记者,自己甚至对那几年故宫的展览都“没啥记忆了”。
明显的变化发生在两年前。当时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清明上河图》等藏品在“石渠宝笈特展”展出,“故宫跑”在那时应运而生。到了今年,排队在文化领域已渐成常态。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特展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王中旭曾对媒体表示,自己对《千里江山图》的火爆人气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观众排队正是“人们对高品质文化产品需求的反映”。
文化机构在努力:“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一方面是大众的文化需求正在爆发,另一方面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却显得匮乏。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撰文指出,这类文化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展览“让文物活起来”,证明了广大民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能引发如上述观展热潮的还是少数,一些博物馆门庭冷落、人气不佳。优质博物馆和高质量展览集中于某些城市,文化供给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极大不平衡。”
同时也有戏剧工作者撰文写道,真希望某一天《窝头会馆》这种好戏能应观众要求演它几个月,或者市面上能多几部旗鼓相当的好戏可选,或者不拿明星打招牌的戏也能让观众憋着劲儿抢票,那才有点儿意思。“到那个时候,好戏看不过来,怎么买票更公平根本不值得讨论,讨论的是哪个戏先看哪个戏后看,那该多好。”
不过,以故宫为代表的文化机构正在不断努力。面对观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需求,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的答案是“尽可能地扩大开放”,“尽可能办更多、更好的展览”。即便如此,他仍然认为,故宫文化资源的呈现、文化能量的释放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藏品展览目前只增长了一倍,从过去的七八千件到一万七八千件这样的水平,只展出1%左右”。“这些努力还要持续,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