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在三门成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2-30 16:20:51
核心提示:“三门祭冬是民间冬至文化的区域代表,表达了对祖先和自然的感恩之情,传达了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三门县文广新局党组成员钱法明表示,今后三门的非遗保护工作,将以三门祭冬为代表,全面推进民俗类项目的传承弘扬。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三门祭冬作为其代表性项目声名鹊起。这不仅打破了台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也让这场有着700年历史的神秘而古老的祭冬仪式再次亮相于世。

 

  又到一年冬至时,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三门祭冬,弘扬冬至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提高三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2月22日,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冬至文化论坛在三门县举行。

 

  敬天尊祖聚族,探秘“三门祭冬”

 

  12月22日凌晨4点,伴随着敲锣打鼓声,“三门祭冬”仪式在亭旁镇杨家村杨氏家庙隆重上演,来自三门及周边地区的杨氏族人早早赶来赴会。

 

  “敲锣是为了提醒大家仪式即将开始。”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杨成来说,祭祀开始前,参加的人都会沐浴更衣,以示对天地祖先的尊重,而主祭和陪祭等会更换清一色的唐装,并按照规则各就各位。

 

  祭天和拜祖是两个分量较重的仪式,祭天主要由主祭朝东、南、西、北对天叩拜,然后三拜九叩,读祝感恩。拜祖时,族人起立,鸣炮奏乐。主祭者等三拜九叩,三献,读祝。礼毕,族人按次序拜祖。之后就是邀请戏班至中堂像前拜请三献读祝,礼毕,由主祭者接过蟠桃献于祖像前,开演祝寿戏。午时,举行老人宴,60岁以上的杨家村老人集中在家庙品尝冬至圆等,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还可以额外得到2.5公斤猪肉。然后戏班子在家庙连演11天11夜的大戏,整个祭冬宣告完毕。

 

  “三门祭冬是民间冬至文化的区域代表,表达了对祖先和自然的感恩之情,传达了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三门县文广新局党组成员钱法明表示,今后三门的非遗保护工作,将以三门祭冬为代表,全面推进民俗类项目的传承弘扬。

 

  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冬至文化”

 

  当日上午,在中国冬至文化论坛上,中国民俗学副会长刘晓峰宣读中国民俗学会关于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正式落户三门的决定。

 

  据悉,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民俗学会与三门县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在今后的工作推进中,中心将以保护和传承我国冬至文化为宗旨,搜集、整理、研究我国丰富的冬至文化资料,编纂出版相关学术成果;并鼓励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开展与冬至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从事冬至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积极为地方文化深挖掘、提水平、上层次做贡献。

 

  “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在三门成立,标志着冬至文化的研究阐述、活态利用翻开了崭新一页,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研究中国节气文化、丰富区域文化内涵,发展三门文旅产业、实现乡村振兴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三门县委书记杨胜杰表示,“我们将把祭冬等优秀传统文化植入‘美丽乡村’建设,把祭冬等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嵌入百姓生活,增强人民群众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当天,吸引了几千游客慕名而来参加三门祭冬活动,10多万人通过手机观看直播。

 
标签: 传统文化

本文标题: 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在三门成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59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