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三门祭冬作为其代表性项目声名鹊起。这不仅打破了台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也让这场有着700年历史的神秘而古老的祭冬仪式再次亮相于世。
又到一年冬至时,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三门祭冬,弘扬冬至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提高三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2月22日,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冬至文化论坛在三门县举行。
敬天尊祖聚族,探秘“三门祭冬”
12月22日凌晨4点,伴随着敲锣打鼓声,“三门祭冬”仪式在亭旁镇杨家村杨氏家庙隆重上演,来自三门及周边地区的杨氏族人早早赶来赴会。
“敲锣是为了提醒大家仪式即将开始。”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杨成来说,祭祀开始前,参加的人都会沐浴更衣,以示对天地祖先的尊重,而主祭和陪祭等会更换清一色的唐装,并按照规则各就各位。
祭天和拜祖是两个分量较重的仪式,祭天主要由主祭朝东、南、西、北对天叩拜,然后三拜九叩,读祝感恩。拜祖时,族人起立,鸣炮奏乐。主祭者等三拜九叩,三献,读祝。礼毕,族人按次序拜祖。之后就是邀请戏班至中堂像前拜请三献读祝,礼毕,由主祭者接过蟠桃献于祖像前,开演祝寿戏。午时,举行老人宴,60岁以上的杨家村老人集中在家庙品尝冬至圆等,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还可以额外得到2.5公斤猪肉。然后戏班子在家庙连演11天11夜的大戏,整个祭冬宣告完毕。
“三门祭冬是民间冬至文化的区域代表,表达了对祖先和自然的感恩之情,传达了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三门县文广新局党组成员钱法明表示,今后三门的非遗保护工作,将以三门祭冬为代表,全面推进民俗类项目的传承弘扬。
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冬至文化”
当日上午,在中国冬至文化论坛上,中国民俗学副会长刘晓峰宣读中国民俗学会关于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正式落户三门的决定。
据悉,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民俗学会与三门县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在今后的工作推进中,中心将以保护和传承我国冬至文化为宗旨,搜集、整理、研究我国丰富的冬至文化资料,编纂出版相关学术成果;并鼓励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开展与冬至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从事冬至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积极为地方文化深挖掘、提水平、上层次做贡献。
“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在三门成立,标志着冬至文化的研究阐述、活态利用翻开了崭新一页,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研究中国节气文化、丰富区域文化内涵,发展三门文旅产业、实现乡村振兴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三门县委书记杨胜杰表示,“我们将把祭冬等优秀传统文化植入‘美丽乡村’建设,把祭冬等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嵌入百姓生活,增强人民群众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当天,吸引了几千游客慕名而来参加三门祭冬活动,10多万人通过手机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