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外国艺术史文献中航行,需要足够的胆识、智慧和装备。这其中必有的装备就是一张航海图。
以勇气和勤奋为舟,经历十余年艰辛寂寞的航行,艺术史学者沈语冰陆续奉上他的“航海三部曲”,为后来者贡献了一张详瞻可靠的航海图。
第一部,2003年出版的《20世纪艺术批评》。他对20世纪西方十大批评家进行了粗线条勾勒,以艺术批评理论和思潮为纲要,“将现代艺术这张大网拉起来”。
第二部,他从目录学入手,在西方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史文献中选取最有代表性、具有方法论价值的核心文献,将其译成中文,“在翻译过程中,逐步厘清这些代表作家的思想背景、方法论特点、主要观点和结论、重大理据和理念创新”,并撰写译者导论或译后记随书发表。迄今已出版译著12种,绝大部分收录他担任执行主编的《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第三部,2017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这部集合他十余年翻译研究精华的著作,以20世纪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尤其是艺术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方法为研究对象,对国内的艺术史论研究,特别是批评理论研究有着方法论参考价值。
第三部《图像与意义》与第一部《20世纪艺术批评》相比,旧作是概览,新作是浓缩;旧作是普查,新作是专题;旧作是群像,新作是特写;旧作是粗描,新作则是细绘。与第二部译著系列的关联在于,《图像与意义》是与译著相伴相生的研究成果,它围绕所译对象(作者、文本、接受史)展开,或是对作者的介绍、原典的剖析,或是对原著重点篇章的导读,对作者其他著作、学术源流的追溯等。
通过“航海三部曲”,作为探路者的沈语冰逐步厘清了英美现代艺术史论的学术链和知识地图,标注出学术的主干枝蔓、流派的前世今生、观点的异同流变,绘制和提供了一张必备航海图。
航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里”。对于沈语冰来说,航行的意义如海水般清澈透明;而一个细心的读者,也可以从书中读出他的用心。
航行的意义首先是采撷珍宝。《图像与意义》带来了20世纪英美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中国艺术理论工作者打开视野,也为艺术批评实践者输送双重营养——既有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养分,也有批评的工具。
例如第一章“罗杰·弗莱与形式主义”,是沈语冰对于西方艺术史系统翻译研究的起步。无论对《弗莱艺术批评文选》重点文章的导读,还是为《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所写的译者导论,都是他对“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形式主义之父”弗莱长期研究的心得,向读者浓墨重彩地介绍了20世纪艺术批评最具影响力的形式主义方法。又如第三章“施坦伯格的现代图像学研究”中,他对施坦伯格的学术源流进行了概要介绍,补充了作为施坦伯格主要方法论基础的图像学的有关知识。有了这些“前知识”,读者再来理解作为图像学传人的施坦伯格与形式主义的恩怨情仇也就容易多了。
航行的意义,还在于——与其在中西新旧的争执和高谈创新的阔论中众声喧哗,不如转身走向大海,“老老实实地做点翻译和文献积累工作,为后人真正富有原创性的成果做些铺垫”。第二章“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精彩之处,是收集梳理美国学界对抽象表现主义实践及其代言人格林伯格近60年的研究文献,全面清晰地概括了研究本身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撩开甚嚣尘上的抽象表现主义是美国政府一手策划出来的“艺术阴谋论”的迷雾,显示了一位严肃学者的素养和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