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师“古人”还是学“今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1-07 22:10: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核心提示:在书法教学和学习中,除了把握好学碑或临帖的问题外,“师古人”还是“学今人”的问题也是初学书法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代书论家有过明确的论述:梁巘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康有为说:“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在书法教学和学习中,除了把握好学碑或临帖的问题外,“师古人”还是“学今人”的问题也是初学书法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代书论家有过明确的论述:梁巘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康有为说:“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师古人还是学今人?启功先生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书必须临摹古帖,不可学今人。他说:“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或问时人之时,以何为断。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见其书写也。”启功先生认为今人的字不宜学,更不能看今人挥毫写字,否则将会“心既好之,眼复观之”,受其影响,成为某某人之“拾遗者”。为何不能学今人?原因是今人的字乃是其“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我们如果把其字当作宝贝和范本来学习,必然学到其缺点和毛病。启先生认为当今名家的字,是古人妙处和自家病处相结合的产物,要求学书者不要学今人,而应该临习古代碑帖。他说:“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初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当代书坛,学书者众,有师法古帖者,亦有学当今所谓名家者,后者还为数不少。我们有的书法教师编教材时,放着古代优秀碑帖的范字不用,而是以自己书写的字形作范例,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不让学生学习古代优秀的经典作品,而让学自己的毛病,实在是误人不浅。

  不管学任何知识,都必须明白一个极为浅显的道理,即“取法乎上”。我们尽管努力在学习古人,却只能得其皮毛而已,更不要说放弃古代而学今人了。今人学古,各有所得,可以说是“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个性鲜明,风格突出。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和分析,有所取舍,有所得,亦有所失。

  启功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启功先生书法的人不在少数,而且有的学得还相当像,启先生开玩笑说,都比他写得好。但实际上启先生是反对别人学他的字的。关于这个问题启功先生在给青年书法家徐利明的信中反复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写今人的字容易似,因为是墨迹,他用的工具与我用的也相差不远,如果再看见他实际操作,就更易像了。但我奉告:这办法有利有弊,利在可速成,入门快,见效快。但坏处在一像了谁,常常一辈子脱不掉他的习气(无论好习气或坏习气)。所以我希望你要多临古帖……”看到徐利明临写自己的字后,启先生在信中说:“临拙书甚似,但千万不要再临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这并不是我自己谦逊,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

  临古帖还是学今人,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成问题,但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从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学书法要临古帖,学古人,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目前,书坛上许多年轻人学书法,不知道临古帖,而是一味地学今人,受时风影响,追逐名家,急功近利。更有甚者以名家和评委之喜好为喜好,投评委所好,揣摩评委的心理。他们不但学名家的字,而且看名家作书,耳濡目染。像启功先生所说的“心既好之,眼复观之”。在他们看来,当今名家与自己比较接近或贴近,书写的时代和环境相同,所用的笔、墨、纸等材料相同,执笔及运笔方法相同,书写的功能和目的亦相同,所不同者水平也。只要认真学习,仔细琢磨,投其所好,就没有不成功的。岂不知道学了一身的毛病,把别人的缺点当成了优点,越学越遭,甚至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本文标题: 学习书法师“古人”还是学“今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71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