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还是要带着背景知识去博物馆的。我们去博物馆看些什么呢?那些与我们相距多年的文物,除了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美好,其背后的故事也是我们应该知晓的。这个故事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个文物的丰富,代表了它的价值。而如何传达这样的价值就成了博物馆需要思考的问题。
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它们总有一件文物让你印象深刻
去大英博物馆看木乃伊
大英博物馆的埃及厅展出来自埃及的大量的木乃伊,而且据说数量远超过埃及的博物馆。观众可以看到很多包裹完整并画有彩绘的木乃伊;打开了包裹,完全暴露在空气之中的木乃伊,甚至还有猫的木乃伊。
据说,之前博物馆还发生过一系列灵异事件,很多碰过木乃伊的人都离奇出事了,当时被称为“木乃伊之咒”,博物馆还曾暗中请来当时欧洲最厉害的巫师拉瓦茨基夫人驱魔……当然了,这一切都只是传说啦!
达利的“梅·韦斯特面孔”
1974年,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在自己的故乡菲格拉斯创建了举世闻名的达利博物馆。博物馆本身就很有达利的风格,外墙上装饰着金蛋,蛋是达利很喜欢的东西,在他的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展现。
梅·韦斯特是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的性感女神,达利把她看作女神,曾为她画像,但最终把性感饱满的嘴唇做成了沙发,达利将其取名为MaeWestlipssofa。在达利博物馆里,有一个专门的梅·韦斯特厅,用整整一个房间创作了一幅梅·韦斯特的三维立体画,金色窗帘是头发,两幅画代表眼睛、壁炉是鼻子,嘴唇就是沙发。当然,在平面上你是无法感受这幅画的,大厅中有个梯子,爬上梯子后就可以欣赏这幅面孔了。
在大英博物馆围观古埃及国王诏书
罗塞塔石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6年。石碑上刻着的是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书写的时任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诏书。由于罗塞塔石碑上的三种文字为同一内容,对照古希腊文便可以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进行解码,所以石碑在语言学和翻译学上有着极为重要意义。罗塞塔石碑是由拿破仑的法国军队于1799年在罗塞塔获得,所以就用了地名来命名石碑。后来,在战火中,石碑落入英国人之手,自1802年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至今。
其实,我们对美、对文物都是有向往的,只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向往?我们走马观花之余,也想要知道文物的前世今生,希望有更多的了解。
央视出品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用“专家的解读+明星演绎”的方式让观众了解文物,了解国宝。选取具有人文精神和中国人情怀的文物,能够让所有的观众觉得它一直到今天还对我们的民族产生影响。
石鼓
这个石鼓是什么?石鼓背后有什么故事?什么能叫“中华第一古物”?
宋史对于司马光和石鼓之间的联系没有明确的记载,节目组查了史料之后,知道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确实受皇帝之托在四处地寻觅石鼓,而且他寻找石鼓的那个时间正好是他在做知凤翔府的时间,这时的司马光大概七八岁,和大家都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传说,基本上时间相符。而且据说司马池很爱这个儿子,去到哪里都会带着他,所以基于此做了一个合理的演绎。
大报恩寺的琉璃拱门
南京博物院带去《国家宝藏》的三件国宝,很多人可能对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的故事却知之甚少。通过琉璃拱门,世人可以一窥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琉璃拱门是用上世纪50年代在明代琉璃窑遗址(中华门外)内发现的残件,再根据史料记载组合而成的。而放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展厅内的琉璃拱门则是根据史料记载而做的复制品。它与南博收藏的原件组合版拱门不同,多了一对狮子。
尽管不够完整,但在灯光的照射之下,琉璃拱门依然光彩夺目。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平面八角,九层高塔之上,瓦片和拱门都是五色琉璃制成,阳光之下,该是何等壮美。不仅如此,当年塔内外还设有长明灯,也就是说不管白天黑夜,琉璃塔都是通体发光的。、
博物馆和国宝一点都不沉闷,每一件国宝就像一个走过了历史沧桑的人,它一直到今天都有着生命力,影响着我们。之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吸引了很多观众,甚至《国家宝藏》上出现的故宫志愿者们就是因为看了这部纪录片而去做这个工作的。
我们向往博物馆,努力排队,努力进去参观。博物馆同样也应该是以越发开放的心态,努力展示自己,展示文物,普及文物。只有这样之后,我们去博物馆才知道到底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