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上海美术界权威刊物《万象》第三期刊登了5幅民间剪纸作品,这是民间剪纸开始被美术界所重视,是最早发表在刊物封面上的例证。
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刚在中国出现,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画家陈志农率先采用剪影的形式创作了一批旧北京风情人物的作品;40年代,画家古元、张仃、夏风等人在吸取陕北窗花特点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反映抗战和生产的新剪纸,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开创了现代剪纸艺术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众多美术工作者、专业画家的加盟和具有创作能力的部分农村妇女、民间艺人的艺术实践,又进一步改变了传承型原生态的民间剪纸,从原先单纯民俗形态走向反映现实生活的美术欣赏形态。经从单一的民俗剪纸走向多元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大剪纸的概念,它包括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和创新型现代剪纸两个概念。
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与创新型现代剪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民间传统装饰艺术(辞海对剪纸的定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作者以农村家庭妇女为主,部分作品由名家画工设计,再由民间艺人、高手剪刻制作完成,或是家庭妇女依据花样制作完成,体现出集体创作的智慧。制作手法和纹样形成一整套的特定形象符号,如锯齿纹、月牙纹、漩涡纹、折线、曲线圆孔及二方连续的图案文样等。而创新型现代剪纸是属于美术创作范畴,作者以文人、画家及美术爱好者、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为主。这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跨度、内容风格、气质情调、功能用途、工具材料和作者的经历及创作方法不一样。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的产生基础是小农经济,而现代剪纸的产生基础是工业、信息、经济社会基础,两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完全不同。现代剪纸已经摆脱了民俗实用的模式束缚,形成了现代剪纸艺术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对反映现实生活的敏感性、对弘扬时代精神的当代性、对表达作品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只有将传承型民间剪纸与创新型现代剪纸这两个概念明显区分开,才能体现出中国剪纸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包容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各种矛盾,有利于和谐共处。
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由于评委们对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和创新型现代剪纸认识不统一,评奖无法进行。后来将奖项分为“优秀民间艺术家奖”和“优秀现代剪纸创作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目前出现对剪纸展览作品的评选有争议,问题就出在对作品的概念模糊上,如果今后展览和作品评选将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和创新型现代剪纸分开,矛盾就会少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对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的原汁原味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倡导和鼓励创新型现代剪纸继续加大创新和发展的力度。
当今中国剪纸艺术已经发生了“胚变”,许多作品展现了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现代神韵,展示了当代剪纸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和当下“现代剪纸”的学术观点与艺术水平,探索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在当今现代艺术领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推动剪纸艺术与中国当代文化和世界现代艺术的对话。
这里虽强调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和创新型现代剪纸在概念上的不同,但绝不否认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胚变”比喻事物的开始或形成。虽然形态变了,但体内仍然要保存着母体的基因——剪纸的语言特征和它所拥有的中华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创新型现代剪纸要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2017年,“清风陕州”全国廉政剪纸展活动将“廉政”主题置于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中。剪纸与廉政,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之物,剪纸之艺术,将“廉政”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延展开来,传至千家万户,传至寻常人家。这些剪纸作品题材广泛,形式新颖、技法多样、构思巧妙,融入了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手法,借鉴了戏剧、小品、漫画、皮影等艺术表现形式,既体现了剪纸艺术的至臻品位,又反映出廉政思想的深刻内涵,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达到了弘扬廉政文化与传承民间艺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中国的剪纸艺术应当与时俱进,这不光是众所希望,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好比一棵千年古树,随着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出现衰竭,为了使它延续,最好的办法是对其嫁接,让它“胚变”,在母体的基因上复活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