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西藏考古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持续发展,并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截至2011年,西藏已发现各类文物点4277处。以卡若遗址、古格石窟群、皮央东嘎遗址、琼结藏王陵等为标志的一系列史前石器遗址、墓葬遗址、岩画以及石窟、寺院、壁画、造像等文物遗存的发现,使西藏的文明史渐渐清晰地被复原。
西藏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
记者了解到,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开展的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那曲、定日、林芝、墨脱等地发现一批可能属于石器时代的考古遗物、遗存,此举使西藏考古学正式登上中国考古的历史大舞台。1961年2月,西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拉萨澎波农场东北的坡麓地带,发现并清理了8座古墓葬,揭开西藏科学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
1977年,在昌都县卡若镇卡若村东约1千米处,卡若文化遗址被发现,这一发现将西藏的农耕文化确定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为数较多的细石器,石器种类有铲、斧、锄、切割器、刮削器等。通过对卡若文化遗址内石器、房屋的考古研究,考古学界发现卡若文化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及川西南、滇北地区的一些原始文化在文化内涵上有相似性,可能是因其有着共同的渊源,或者是互相影响的结果。
由此,西藏的农耕文化确定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截至目前,在西藏已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有8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存发现较多,西藏东部和东南部集中在昌都和林芝,西藏中部主要为拉萨、山南和日喀则,西藏西北部主要为那曲和阿里。其中经过正式发掘或试掘的有昌都县卡若遗址、小恩达遗址,拉萨市曲贡遗址、当雄县加日塘遗址、贡嘎县昌果沟遗址、琼结县邦嘎遗址等。
遗址和墓葬为揭开吐蕃文化之谜提供依据
吐蕃时期遗址和墓葬的大量发现,是西藏文物考古的另一重大成果。自1999年阿里地区札达县东嘎乡皮央村的萨松塘墓地被发现后,相继在阿里、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发现了吐蕃时期的遗址4处、墓地近40处、墓葬约3000座。这些遗址和墓葬为揭开灿烂辉煌的吐蕃文化之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途径和线索。其中以1979年发现的古格故城遗址和1992年发现的皮央东嘎遗址为代表。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对古格故城遗址的考察都是由西方人进行的,1979年6月至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新疆自治区文管会联合对古格故城遗址进行首次专业考察。1981年9月,西藏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对古格故城进行测绘、考察。1985年6月14日至10月16日,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四川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考察队对古格故城遗址的建筑遗存、墓葬进行全面、深入考察,取得了重要成果。采集、清理、出土大批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和佛教艺术品,对研究古格王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建筑、宗教文化和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皮央东嘎遗址群位于西藏自治区札达县东嘎乡皮央村和东嘎村境内的一条东西向沟谷中。1992——2001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等单位先后7次对皮央东嘎遗址群进行调查、发掘。发现有石窟、佛塔、佛寺、僧舍、土墙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