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牧童晚归》,形象逼真《蛟龙出海》,色彩靓丽的《双鱼戏水》,出乎意料,这一幅幅犹如彩色浮雕的精美作品,竟是几位米塑工艺师用传统米塑工艺创作的米塑画。
温州米塑又称“粉塑”,相传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等手法,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艺品,多用于寿庆、婚嫁、筵席、礼佛、祭祀等场合。尤其在农历三月“拦街福”寿桃山上,众多米塑戏剧人物风姿各异,情韵生动。经过千余年的传承,米塑与北方的“面塑”并称为中国食品塑形工艺上的双绝。温州米塑艺术家王锦荣还多次应邀赴国外表演颇受好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的变易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现在的米塑大都以最简单的龙、凤、虎和狮子的形式,出现在温州人红白喜事酒宴中的龙凤三堆拼盘中。年轻的米塑艺人董希造说,如何让米塑不被边缘化?如何赋予米塑以新的艺术形式?如何让米塑更好地得到传承?成了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去年的夏天,怀着复兴米塑艺术梦想的董希造带着他的学生禹有鹏、谢桂涛成立了希造米塑工作室,开始研究米塑作画。经过三个多月无数次的实验,他们克服了米塑容易开裂、褪色、发霉、变形等多项技术难关,在保持传统米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瓯塑的技法,创作出了人物、山水、风景、花卉、鸟兽等瑰丽夺目的米塑画。
“因为年轻,我们的作品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欠缺,但我们期望米塑画能被人们早日认知,从餐桌的小摆设转身成为人们的家居装饰品,让米塑这一传统工艺通过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焕发青春。”董希造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