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在诸多方面浸透着儒家伦理的种种特征,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在建筑体系、景观园林营造、建筑形制、园林审美等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思想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容通力,是中国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理念的根基。正是儒家文化思想中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使全民族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渐趋认同。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是东方文化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
儒家文化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景观精神文化与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体现出独特、深厚并富有个性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儒家文化思想研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用“和谐”的理念指导中国建筑景观艺术创作与实践。
1、儒家“厚德”精神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
儒家精神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和主体作用。儒家精神文化思想基本可归纳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正是这些儒家精神文化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儒家厚德精神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厚德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更多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主张通过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儒家文化注重人文、注重道德、注重感性的特点,并逐渐培养起一种道德的精神。
儒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道德原则。二是内圣外王精神。内圣就是要重视对自我的关怀,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把自己修炼成圣人,至少是按照圣人的标准去修炼。外王就是要重视对群体的关怀,强调通过个人的积极入世把修炼的内圣功夫释放出来,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儒家厚德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奠定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理念追求和谐统一的理想主义特征。北京明清故宫、明清皇陵建筑群、苏州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惊艳世界具有中国魅力的建筑景观艺术,都是将儒家厚德精神文化因素揉进建筑景观设计理念之中,其价值就在于将客观环境中美的因素和儒家厚德精神文化因素结合起来。独特的儒家厚德精神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知识渗透的广度可以概括艺术、建筑景观、人文、历史、哲学、地域、科技等方面,并且互相交融。儒家厚德精神文化是建构中国建筑景观设计文化理念的主要资源,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传统儒家厚德精神文化的内容及特征,并结合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特点加以发展。
中国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设计,掀起了建筑创作和建设的高潮,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厚德精神和庄严之美。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建筑语言简练直率,对称均衡,简约笔直的外轮廓呈现出平衡与稳重感,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美。此次中国馆的设计主要是从儒家厚德精神文化中汲取灵感,体现“厚德仁民”的精神理念。整个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涵深邃,耐人寻味。如同超巨型积木搭建而成的中国馆,从表面上看是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斗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和技术,实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和谐观,是儒家厚德精神文化的寄托。
国家馆建筑景观设计的文化理念、视觉符号、建筑语汇被有机的整合,体现了儒家厚德思想规范而成的平稳、冷静、自持、静穆、壮阔之美。体现了当代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和儒家厚德文化深邃智慧的哲学思考。中国馆建筑景观设计是对传统儒家精神文化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衡估、扬弃及更新发展,具有“厚德仁民”的宽容品格和容人所不能容的美德,融合儒家厚德精神中优良部分并转化成为适合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所特有的厚德精神文化的个性魅力。
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践,利用传统儒家厚德精神文化资源;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新的内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本质是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厚德”就是要用像大地一样宽厚的德性德行来容载万众、万象、万事、万物。儒家厚德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只有体现儒家厚德文化思想内涵的建筑景观设计,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体现儒家厚德精神文化思想特征的设计理念,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2、儒家“礼乐”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布局设计的理念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建筑、景观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被具体物化为庄重、秩序、自然、自由的设计审美追求。礼乐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是“有秩序”,在儒学的发扬下,礼就是等级、尊卑、上下间沟通的中介,由于对王权的绝对有利,得到了政治上的巩固。
在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风格,一般都具有严格的空间秩序,讲究布局的对称与均衡。如北京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封建帝王权力的森严等级制度。北京故宫传统建筑景观深受儒家美学思想规范、礼制的影响,以华丽炫耀于世,建筑风格追求一种绚烂之美,主要在于显示帝王的权威与富有,格局整齐、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都体现出一种礼制文化的庄重和威严之美。
“乐”是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这里,乐不是指“音乐”,而是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在原始状态下“礼”和“乐”应当说是揉合在一起的。对于礼乐的关系,《礼记·郊特牲》说:“乐由阳来”、“礼由阴作”,《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百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等。
由于儒家礼乐文化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中国建筑景观设计都具有两个基本内涵:即礼制文化和隐逸文化。可看成是礼乐文化的二元对位,但在中国建筑景观空间设计艺术中,这种二元对位实质上是在统一“和谐”原则之下的。形式对立的二元在审美主体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互相作用,以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
儒家礼、乐文化对于中国人是如此重要,礼乐文化理念也充分反映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形态上。以江南私家名园扬州个园为例来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士大夫园居生活中的建筑园林布局。园林的南半部分是以建筑、院落为主,均按轴线布置,在这里有明显尊卑次序,是“礼”的充分体现。从院落中间的火巷行至北端到达园门,这里修竹数杆,竹子间散置石笋象征“春山”,入园门东向有“透风漏月”厅,厅南有“冬山”之景,园门北的“桂花厅”位于园林中部,再往北“抱山楼”两厅之间夹着一泓清水,东西各有“秋山”与“夏山”。
在个园的后半部,建筑、景物虽然也是有组织的布置,但与南半部相比则明显更加随意与自由,个园南半部与北半部的明显差异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园林景观有严格“礼乐”布局的特征。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家建筑景观圆明园实际上是扩大的礼乐布局的经典案例。圆明园从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这条中轴线及左右勤政亲贤和长春仙馆一起为园居生活中的“礼”区;而后湖景区、福海景区、北部景区则为园居生活中的“乐”区。
长春园中从宫门区(由外照壁—年朝房——宫门——牌坊——澹怀堂庭院——游廊院落——众乐亭)到中心区(过十孔桥长春桥到了全园中部大岛上的含经堂——淳化轩——蕴真斋一组废天酌建筑群落)为“礼”区,外环景区和西洋楼景区则可视为“乐”区。绮春园中宫门连寝宫区(从南到北有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这条纵深达三百余米的明显中轴线可视为“礼”区,余下到各处水岛、园林可视为“乐”区。
圆明园案例在“礼”区里,院落是层层相推,是礼制的尊卑、等级及礼数等控制着建筑景观的形态,这种建筑景观形态的特征便是“秩序感”。在“乐”区中,由于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介入,使建筑物呈现一种“自然”、“自由”的状态,以达到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便是我们常说到的“诗情画意”。
总观以上所述,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就这两种看法说,礼乐都不能相离。“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素;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偏”。一个理想的建筑设计,或是一个理想的景观设计,必须同时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