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儒家“比德”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本质设计的理念
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儒家比德文化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儒家比德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美善统一,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
“比德”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之美。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的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园林景观造景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孟子更充分地讨论了“观水”的问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所谓“观水”,就是要从水的形态获得某种人生心理审美本质体验。孟子强调了活水的清明,以及活水奔流不息的毅力和日积月累、盈科而后进的踏实作风,都是人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精神。孟子比孔子前进了一步,把儒家的审美方式和本质说得更加清晰。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园林设计审美里有高尚的比德观念,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植物配置“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玉堂春富贵”(玉兰、海棠、牡丹)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如:竹竿节节挺拨,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即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列。梅花乃中国传统名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中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造景艺术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和设计理念。儒家文化思想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这种儒家文化思想反映在建筑景观设计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文化思想为中国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和设计理念,决定了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风格走向。
4、儒家“中和”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审美设计的理念
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也最能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的“中和之美”,如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都以此来寄托强烈的中和之美情感,使建筑景观设计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社会和谐意义。儒家文化思想为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提供了较完整的“中和之美”的理论基础。“中和之美”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的“中和”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说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严格遵循了“中和之美”的设计理念。儒家的文化思想“中和之美”的内涵,对建筑景观设计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景观”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儒家“中和之美”不仅有其特定的实质,也有由这种实质所决定的特定形态。这种特定形态就是“中和”。“中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赞美《关雎》又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乐”与“哀”是动,“不淫”、“不伤”就是动而不过,动而适度。所以这句话集中而又明确地表达了孔子对美的形态观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这就是“中和”。儒家“中和之美”最经典论述就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最核心的审美形态。
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审美与艺术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苏州拙政园,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和清华阁七个主要景观区。利用七种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主要营造,表达了主人七个愿望。拙政园建筑景观设计和营造,成为了真正的“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境界和典范。从而获得了“中和之美”的体验。孔子论“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从建筑景观设计创作到欣赏的中庸之度。儒家规定美的形态,即所谓“中和”。
孔子思想情感的表达要委婉含蓄,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审美而言,所设计的建筑景观形象应有一定整体美的原则,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和谐统一。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整体和谐统一之美的理解不能只观其表,而要进一步认识到儒家“中和之美”的深意。
中国建筑景观中和设计理念是儒家美学思想“贵和尚中”对称之美的具体体现。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中国传统建筑景观的创作思想理念、建筑风格、景观整体格局等方而有明显影响,大到都城规划,小到合院民居,都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无不渗透着“居中为尊”的儒家中和美学思想。这里的“中”,既有“中间”的位置指向,又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含义,与儒家的“中庸”“中和”美学思想相吻合。如山东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自古以来无数孔庙的“领袖”,是一座十分宏伟而且条理清晰、平面布局规则的古建筑群。
整座曲阜孔庙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象征伦理的秩序和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的中和之美。再如北京城,其最突出的设计成就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体现了儒家美学的“贵和尚中”思想,以及中和之美的追求。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和空间建筑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中和之美艺术风格最杰出典范。
儒家“中和之美”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作用。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审美,应该是体会儒家“中和之美”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让人与自然产生更多共鸣。在遵循儒家中和审美形态的观念基础上,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将会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儒家“中和之美”的理念,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最重要的审美形态和至高境界。
5、结语
儒家文化思想作为文化的载体,滋生出其特有的中国建筑景观艺术精神,纵观中国建筑景观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到,表现具有中国审美特征和自然观的建筑景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要有深厚的理解。中国建筑景观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建筑景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包容意识、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成圣成贤的人格追求等方面的精神特征。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以一种独具神韵的侧影屹立于伟大的东方地平线上,成为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生命”。
鲜花朵朵分割线
参考文献:
[1]西蒙兹.斯塔克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下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治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89,98,210,243.
[4]郑韬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礼/乐布局”[A].为中国而设计—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0—102.
[5][明]文震亨著.长物志图说[M].海军,田君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0—111.
[7]石孟良,卫军,万敏.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J].华中建筑,2003,(2).
[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9]秦红岭.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建筑,2004,(3).
[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之美—礼制建筑坛庙祭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1]傅永聚,韩钟文.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第20卷(儒家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50.
[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之美—道教建筑神仙道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之美—皇家园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4]钟茂森著.中国精神[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原文来源:
矫克华.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v.24;No.171(s3):41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