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代隶书的创变路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2-18 11:06:12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核心提示:金农(1687—1763年)字寿门,号冬心先生,另有曲江外史、心出家庵粥饭僧、稽留山民、百二砚田富翁等二十余种别号。善书,师承何焯,上追晋堂,“其书出入楷隶,本之《天发神谶碑》”。
  金农(1687—1763年)字寿门,号冬心先生,另有曲江外史、心出家庵粥饭僧、稽留山民、百二砚田富翁等二十余种别号。善书,师承何焯,上追晋堂,“其书出入楷隶,本之《天发神谶碑》”。著作较多,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等等。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冬心先生诞辰330周年,在时隔300多年后,我们重新回过头来看他,撇开在绘画等领域的成就,仅是他书法的“渴笔八分”就值得今人学习、反思。

  一

  金农作为一名极富创造力的书家,“渴笔八分”一改汉代以来隶书的书写模式,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为隶书创新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这里首先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渴笔八分”即为“漆书”,而非当代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金农晚年在漆书之外又创“渴笔八分”。

  包括隶书在内的任何一种书体的变革,都离不开笔法、字法、章法乃至墨色的创新。与汉隶或其他书家的隶书相比,金农“渴笔八分”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并彪炳书史,主要在于其笔法、结字、章法乃至墨色等皆有“新奇”之处。

  (一)笔法之新奇:中国书法大多强调中锋运笔,以取圆浑雄厚之姿,而金农的高明之处就是“方圆并施”,这与汉隶用笔方圆“泾渭分明”,笔画粗细相对均匀则大相径庭。至于其最具个性的“横画”和“倒薤撇法”等研究者甚多,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不必过度纠缠于这些细节,真正难的是,绝大部分书家都缺乏金农这种敢于营造粗细对比、方圆冲突的矛盾但又能将其处理得浑然一体、不失和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对于书法创新而言,“想法”往往比“笔法”更重要。

  (二)结字之新奇:就隶书结构本身而言,至汉代逐渐成熟,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以致字形趋于扁方。再看金农“渴笔八分”的结字,却打破了这一隶书结字定律,更富变化,且貌似无意,实则有心:笔画少的字通常变扁为方,而笔画多的字则化“横”为“纵”,“方”“竖”结合,以“竖”为主,随字赋形,出其不意。

  (三)章法之新奇:金农的“渴笔八分”在沿袭传统隶书章法的同时,又打破了分布规整的常态:一方面,虽似“刷字”排比而下,但字随形变,大小不一,有些笔画过多、造型过长或过宽的字,会满格甚至破界而出。尤其带有撇画或竖钩的字,其采用“倒薤”笔法,左向取势,夸张而不失灵动,一眼望去,整幅作品给人一种“斜风细雨”“垂柳依依”的画面感。间遇竖弯钩笔画则多反向取势,如国画兰花中破凤眼之笔,进一步丰富了其作品章法的构成;另一方面,字与字的点画相互穿插避让,字与字之间疏密有致,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可谓严谨中求变化,静穆中求灵动,饶有趣味。

  (四)墨色之新奇:观其“渴笔八分”,除了横粗竖细、掠笔“倒薤”之外,最抓人眼球、慑人心魄的无疑是那如帚挥扫、笔焦墨渴的飞白了。这种有违常规的笔墨效果,不仅丰富了整幅作品的墨色构成,而且使视觉感受交替出现黑与白、浓与淡、枯与湿的韵律变化,更使笔画线条出现了绘画一样的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层次,创造了二维画面上的三维空间,极具立体感。

  二

  金农凭借自足的勇气和气魄,完成了自身隶书风格的创变,成功地塑造了崇古尚朴和趋拙避巧的艺术风格,对清代隶书的复兴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由对传统和经典的探索而赋予新形式的审美特质,以及超越时空的前瞻性、开创性和独特性,对今人理解与思考书法艺术的本质大有助益,亦对当代隶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经典样本与范例,极具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取法:要与古为徒,回归汉隶。金农在早期隶书学习过程中也走过一段“学习时人”的弯路。35岁时,金农发现郑簠的隶书很受欢迎和追捧,于是也开始学习郑书,后发现取法不高,难以提升,转而学习《西岳华山庙碑》和《乙瑛碑》《华山碑》等汉碑,特别是对《西岳华山庙碑》情有独钟、用功尤甚,并自此走上了隶书学习的正道,在他各个时期哪怕是晚年作品中,都能看到其临写的《西岳华山庙碑》。考察清代隶书大家就会发现,其莫不以汉隶为宗,可见,汉隶正是这些书家隶书着床的“母体”,他们凭借对汉隶的深入研究和临习不辍,穷尽毕生精力,终于入古出新,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书风,创造了一座座隶书高峰”。应该说,这也是清代隶书走向复兴而成为自汉代以降又一高峰的成因。反观今天许多书家却似乎患上了经典“恐惧症”,不愿追本溯源从汉隶入手,热衷于“走偏门”“找捷径”,效法时人,这是当代隶书乃至整个书法艺术发展的大隐忧。

  (二)技法:要以画入书,相互融合。从“扬州八怪”这一书家集群来看,其中不少人如高风翰、汪士慎、郑燮、杨法等的隶书都别具一格、独开生面,应该说这绝非偶然。毋庸置疑,优秀的画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浸染,对线条、造型、墨色和构图等均会有独到的理解与把握,其对笔墨语言的处理和创造也必然优于纯粹的书家。金农隶书的成功创变也证明“以画入书”是完全可行的。可喜的是,当代一些书家已经开始利用涨墨、宿墨乃至破墨等绘画技法进行隶书创作,极大地提升了隶书的视觉表现力,以丰富的墨色形成了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抒情书风,也使作品产生了水墨画般的视觉特征。

  (三)学养:要注重学养,内外兼修。金农博学多才、学养深厚,其无论诗书画印,还是鉴定收藏,抑或是琴曲音律皆堪称大家,故被后世誉为“扬州八怪”之首。无独有偶。“扬州八怪”这一书家集群大都在金石、文字、考古等古典文化方面有深厚造诣,且都长于诗文,精于绘画,这无疑与只能作书的书家拉开了差距。故当代书家应注重内外兼修,尤其需加强“书外功”,努力提高国学、诗词、哲学、绘画及考古、鉴定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不断厚植文化,方能入古出新。

  (四)品格:要独持偏见,一意孤行。3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赞叹金农书法戛戛独造的创新精神时,首先感到的也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其冰清玉洁的人格精神与品格力量。无论从其绘画、诗歌题材多取瘦竹、野梅、老马,且多含“冷、孤、清、傲”之色彩,还是其在晚年题《自写曲江外史小像》中写道:“对镜濡毫,自写侧身小像,掉头独往,免得折腰向人俯仰”,都表现了其对独立人格的强烈追求。甚至可以说,“渴笔八分”是金农独特思想与独立人格的必然产物。“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不趋时流,不干名誉”既是金农的艺术创作原则,也正是其人格写照。其实,金农的创新意识由来已久,早在其29岁写颜楷时,就已出现“倒薤”的撇画。虽然当时受到一众好友批评,但其却坚持自我,并最终将这种旁人目以为怪、不以为然的“病笔”演绎成自己特有的笔墨谱系。可见,只有敢于独立思考,具有叛逆精神,不取悦于当世,不谄媚于他人,不作“婢奴”的书家,才能独创出具有自我精神的艺术风格。这无疑值得当代书家学习和效法。

 
 

本文标题: 看当代隶书的创变路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88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