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论及韵味,谈及年代,举目世界,中国算是数一数二。尽管还有希腊,埃及等建筑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我们也可以如此般骄傲的宣称。因为我们拥有的不仅是年代久远的建筑文化,而且极具风格,多元化。
文明古国,地域之广,建筑文化自然多元化。故宫的金碧辉煌,江南水乡的临江暗香,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徽派建筑的大气书卷味,上海滩的复古怀旧,北京四合院的中式风格,把中国这个古典美人装饰的愈加韵味。
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圆形拱门,小桥流水,假山奇石,这些始终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古典建筑文化审美标准。近些年,国内总是热衷于复古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愈加明显。适当的保护和修缮是必要的,毕竟建筑文化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和岁月的磨砺。但走过许多古城镇,竟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应该不是巧合,这种跨地域的建筑文化审美价值高度统一,是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但更多的似乎是今人的再建和过度修缮的建筑文化集体批量生产。
曾眼见新建的古镇,是现代人在建筑文化上刻意的追随模仿古风,有种东施效颦般的蹩脚,仿佛唐人吟唱宋词般生硬。如果其间穿梭古代装束的民众,还以为到了某个朝代。但是模仿的痕迹过重,显得不真诚。那徘徊在心头的诗句,在人工景观前终究吟唱不出。
文字的保存及流传尚不易,何况是建筑这种物质文化遗产。战争频发的古国,历经朝代变更,每一次的新朝代的建立,都是血泪史,建筑文化势必被摧毁部分。尤其是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圆明园变成废墟。如果单从建筑文化角度上说,不幸和幸事同时存在。幸事是,外国的建筑文化已经融入其中,厦门鼓浪屿的万国建筑博览就是外国建筑文化的植入。
若想给后代子孙们留下真实的建筑历史文化,那就该保存原滋原味的建筑,拒绝过多商业化的包装和后期过分修葺。突然有些怀念废墟文化,特别是它勇于袒露历史伤痕的不矫饰。掩不住的沧桑中似乎透出几分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