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要把握好两个关键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1-23 14:09:34  来源:《中国勘察设计》  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核心提示:目前,全球都面临着建筑雷同化、地域特征消失、传统文化消失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一些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的现象,批评缺乏文化自信。我国城市建筑这种倾向的形成,有全球性的原因也有中国特殊性的原因。
  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情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以此为契机,我们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传统民居普查、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问题研究。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问题研究不仅仅限于农村传统民居,也包括城镇的传统建筑,更重要的是研究在现代建筑中如何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建筑雷同化、地域特征消失、传统文化消失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一些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的现象,批评缺乏文化自信。我国城市建筑这种倾向的形成,有全球性的原因也有中国特殊性的原因:

  一是全球性原因。在工业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筑选择的价值标准往往是技术理性、功能理性和经济理性占主导地位,而文化价值理性往往被相对后置,采用更经济的建筑材料,如水泥,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的建筑空间等成为选择的优先标准,加之现代建筑技术的普及和趋同化,全球性建筑雷同化迅速蔓延。

  二是中国特殊性原因。第一,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和欺辱,产生了较强的落后意识,也产生文化自卑,在向西方强国学习过程中,也自然产生了对西方文化的崇尚。第二,我国人口众多,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土地矛盾非常紧张。因此,中国城市建筑不得不采取高层建筑,无论办公商业建筑还是居住建筑都采用高层建筑,高层、大体量的建筑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方面,比低层、小体量的建筑难度大,高层、大体量的建筑要实现美观、舒服,只能往往采取简洁手法,但其结果较难避免整齐划一。而其他国家由于用地相对宽松,他们城市中即使新建筑也有大量低层建筑,传统建筑文化比较容易传承。第三,我国的特殊土地制度也是重要原因,城市开发、国有土地出让往往是大面积的地块整块地出让给单一开放商,所建的风格单一的住宅小区成为了中国大江南北城市的普遍风貌。西方私有土地制度条件下,城市中每一个建筑的地块面积普遍不大,业主也都不同,每个建筑的设计容易各显特色,所形成的街区也就丰富多彩、错落有致。在这些客观条件下,我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QQ截图20180123115732

  但是,我们是文明古国,也将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要坚定不移地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中国传统民居普查

  2013年12月,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启动了中国传统民居调查工作,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逐县调查传统民居类型、代表建筑和传统建筑工匠。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和1200余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普查。根据调查结果,梳理出599种传统民居类型,并集全国专家之力,编纂完成了《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传统民居是民族的写照,是民族的生存智慧、建造技艺、审美理念、社会伦理等文明成果最集中、最丰富的载体。此次中国传统民居普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这是首次国家层面组织的传统民居全面调查;二是编纂完成了第一部体系完善的中国传统民居分类全集;三是第一次详细、准确地展示了全国各地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四是编辑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世代传承的宝典。

  第二,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调查研究

  2014年12月,在传统民居类型普查基础上,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启动了全国范围的传统建筑解析和当代传承实践的调查研究。之前的传统民居普查对中国传统民居有什么、是什么进行调查研究,而这项工作是要明确传统建筑文化特征是什么、好在哪儿,对其进行详尽的解析,更要研究探索如何传承好。

  此次工作,首先在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和青海等10个省(区)开展了第一批试点调查,经过各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第一批成果——《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10省的分省卷,每省一卷,每卷分“传统”与“现代”上下两篇,上篇着力于解析传统建筑成因与特征,下篇着力于研究当代建筑创作对传统的传承。目前,第二批试点北京等13个省(区、市)已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和编写工作;第三批省份研究工作将于2016年启动。

QQ截图20180123115742

  这项工作是难度很大的挑战,其主要价值有两方面:

  一方面,这是至今对传统建筑最全面、最深刻的阐释:一是地域覆盖最广;二是历史挖掘最深;三是研究类型最多,涵盖官式建筑、庙宇、祠堂、民居;四是重视现场研究,更加客观和真实;五是促进了对传统建筑的重新认识,如新的建筑文化圈区划;六是不仅是物质形体,而且更重视建筑文化产生的机制研究;七是对建筑文化成因研究具有创新性。

  另一方面,也是这项工作更重要的价值,它是迄今为止对传统建筑传承、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最全面、最深刻的研究和思考。一是总结了近代、现代建筑中传承传统的全历程;二是提出了更为本质的传承思路和方法;三是提出了更具可操作性的传承方法、管控要求;四是通过案例提出了更具参考性的问题和误区。

  第三,第一届田园建筑优秀作品评选

  我国的农村建筑长期以来主要由农民自建,对其艺术性、风貌等缺乏关注,这是一个大问题。我国农房建筑风貌普遍简陋呆板,而农房占国土面积比例很大,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乃至美丽中国建设的最大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要同时推进几方面的工作:如管理制度上填补空白;加强工匠培训;开发推荐乡土建筑材料;加强资金政策支持;还有就是开展设计引导。2015年,我们启动了第一届优秀田园建筑优秀作品评选,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乡村建筑的设计也是大有可为的,也是不简单的,也是建筑师施展才能的场所,引导设计者深入农村进行创作,同时向全社会传递一个信息——农村的房屋也要建得漂亮,这样我们国家的乡村会变得很美。另外,我国城市不得不采取高层建筑,避免“千城一面”有难度,而农村都是小体量建筑,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很容易体现。因此,抓乡村建筑设计,也有利于传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

  此次评选范围包括:

  1、农村住房:包括农民自建住宅、集体建设住宅、改建住宅等农民自用住宅项目;

  2、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幼儿园、村委会办公室、村民活动室、卫生所、公共厕所、旅游建筑、桥涵、鼓楼等。

  3、农业生产建筑: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牧业、林业等生产用房,如温室、库房等。

  这是全国第一次针对农房优秀建筑的评选,崔愷院士做评审组组长,集结了全国很多建筑师和设计院院长,共评出一等奖12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39个,反响很大。今后,该项评选每年都会举办,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建筑师投入到农村建设事业当中,发挥引导作用,产生推动力,促进我国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

QQ截图20180123115917

  最后,我想通过夯土建筑案例,谈谈我对如何传承好传统建筑文化的两点认识。

  法国里昂地区现存有大片过去甚至几百年前建的夯土建筑,就是干打垒建筑,保存下来当做宝贝般地继续使用,一些进行了改造。上世纪80年代,在建保障房时,为了传承建筑传统,要求一个保障房小区中的18栋房子一律建成夯土建筑,他们使用了现代的夯土建筑技术。

  西安科技大学的两位老师将这种技术引入了国内,在甘肃会宁建设了示范房。其技术的第一个特点是用当地的土并加入一定比例的石子进行夯筑,这种结构类似钢筋混凝土的原理;第二个特点是使用模板;第三个特点是用电动的工具代替人力夯筑,这样夯出来的墙体整体很强,抗震性能高,而且外表整洁漂亮。

  利用现代夯土技术建造的农房有几大优点:一是造价低。他们建的第一栋示范房成本是650元/平方米。农民掌握该项技术后,建造成本降低为350元/平方米,而在当地建同样抗震的砖混结构农房造价是1300元/平方米。二是节能保温性能很好。在甘肃冬天室内不采暖,温度可达零上5度,夏天非常凉快。三是结实。抗震平台上烈度8度的实验没有出现较大损坏。四是环保。拆了还是土,还原自然。五是保持传统和乡土特色,而且美观。之后,这种夯土农房在新疆、江西、河北等多省区做了示范,受到当地农民群众和干部的普遍好评。

  从这个例子我体会到,做好传承关键有两个词:一是执着。要有对传统的执着,相信许多传统是能够传承、应该传承、必须传承的。二是创新。要想传承好就必须创新。要用科学方法认真研究传统建筑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认真研究其缺点,用现代技术克服缺点,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实现现代功能,使几千年来农耕社会中产生的文明成果在现代化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为赵晖在2015年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年会暨中华建筑文化发展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
 

本文标题: 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要把握好两个关键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00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