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心影——毛冬华水墨作品展》3月1日至15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3月3日,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毛冬华《外滩心影》展的开幕式和研讨会,京沪十多位美术理论界权威、学者济济一堂,从不同角度分析、研讨了新海派新生代女画家毛冬华和她的水墨探索成果,并提出中肯意见。
首次全面描绘外滩建筑
研讨会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他说,毛冬华画外滩,画的是城市,也是历史。中国画的传统里很难表现欧式建筑,刘海粟当年画外滩,就把外滩建筑当远景,掩映在树丛。《美术》杂志选用《多云转晴》作封面时,我们还不认得毛冬华,当时只是觉得作品画玻璃幕墙里的金茂大厦,很有历史意义,又有很好的形式感。
毛冬华家学渊源,父亲毛国伦是程十发的大弟子,她对传统笔墨的学习感悟是从小就有的,现在画外滩建筑,从原有的笔墨语系里进行分解重构,画得立体、厚重,她的水墨在表现城市上有很大突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画外滩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容易陈词滥调或者手足无措。毛冬华知难而进,她努力用农业文明里诞生、成长、丰富起来的笔墨样式,来表达西洋建筑,这样大规模地用国画形式画外滩西洋建筑,毛冬华是第一个。上海有一批新海派青年艺术家,他们立志表现中国画里从未表现过的如玻璃这样新的材质,有一种应对者的勇敢创新姿态,是中国画里最新的价值取向。
吴冠中回避的题材她也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王镛认为,毛冬华通过湿笔和淡墨,让建筑产生朦胧美,摆脱了传统笔墨画建筑时的拘谨,她通过帘幕楼影,拉开了与客观对象的距离。将来,画建筑细部,可以追求残缺的美,可以借鉴印象派画法,展现建筑松弛的肌理,或借鉴超现实画法,画出真实的太虚幻境,更好地反映上海的历史变化。
上海美术学院王劼音教授笑言,毛冬华画外滩有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是反中国画的路子,她会不会跟画传统国画的父亲争论起来?
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美术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和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都把毛冬华的作品和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都市水墨进行对比,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毛冬华并没有像都市水墨那样去营造图像冲突,也没有放弃传统笔墨。潘耀昌教授认为,中国笔墨很难表现线条刚硬的欧式建筑,所以当年吴冠中宁可画江南水乡弯弯曲曲的建筑线条,也不去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上海艺术家要有“野心”
清华美院副院长张敢说,中国画家画外国建筑往往画不出韵味,而毛冬华的外滩系列很好地表达了西洋建筑的韵味,她的水墨语言拓展了中国画表现的宽度和广度。
法国史学家菲利普·杰奎琳认为,毛冬华的作品有明晰的上海特征,没有当代艺术里的哗众取宠。毛冬华18岁时画的石膏素描就非常棒,而她的家庭则完全传承了中国笔墨,因此,她就像法国艺术家瓦列里评价徐悲鸿时所说的,“这批中国艺术家身上有东西方两种艺术传承”。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建君则从女性角度看出毛冬华画物都有人的情态,比如她画出了热水瓶的姿态、缝纫机的表情。在各种建筑细节上,毛冬华倾注了自己的深情记忆,她常说和平饭店南楼像个淑女,北楼像个绅士,她的作品体现了女性情怀。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认为,毛冬华的水墨外滩画出了雕塑感,这在以前的水墨里很少有。傅军认为,上海的艺术家很少有“野心”,但毛冬华有,希望毛冬华的笔墨能更好地画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
研讨会上,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顾问徐虹,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李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王平,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中国艺术》杂志社执行主编、清华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书云等,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毛冬华与传统水墨以及新海派的关系,希望她的笔墨灵性不纠结于建筑外形,画外滩时,能有更多人文和学术上的支撑,创作时进一步加强记忆重构、笔墨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