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每当我们逢年过节总有许多热闹节目,那么古代人是怎么样过春节的呢?
今天就来说说中国古代最兴盛唐朝人各个阶层人们是怎么样过春节的,唐朝人的春节文化继承了远古的习俗,又在汉代、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燃放爆竹,祭祀先祖,洒扫庭院,停市休业,贴换桃符,张灯结彩,以及把酒言欢等,许多出门在外的唐朝人也和今天春运大军里的人们一样急急忙忙往家里赶,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大年。
唐朝是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朝代,所以又处处显示出盛唐文化的雄厚积淀和那份与众不同的大气,那种隆重的喜庆和浓郁的唐风唐韵让今人读来回味无穷,唐朝人过春节令人眼花缭乱,亦让今人为之气沮。
唐代的宫廷守岁风俗十分盛行,除夕这一天夜里,负责祭祀和礼仪的官员太常寺卿就会带领手下的官吏们,领着数千皇家歌舞乐团的男女队员们,在大殿前表演“傩舞”,大概是一种类似于驱除邪魔瘟疫的迷信活动,也可能是古老相习的一种风俗。相传会选出一位男童,戴上狰狞的假面道具,穿上红黑衣裤,击鼓跳跃。每当这个时候,宫中就会燃起巨大的蜡烛,焚烧起沉香,使夜晚恍如白昼。皇帝和嫔妃以及皇家子女们都会前来观看,皇帝兴致所起,就会大摆宴席,开怀畅饮一种叫做椒柏的酒,手下文臣会不失时机的进献应景诗文,以歌颂皇帝的功德,极尽大唐盛世的豪华奢侈。
照例正月初一这一天,唐朝皇帝要换上崭新的龙袍,接受衣着光鲜的百官朝贺,在盛唐时,皇帝还要接见远方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使臣的朝拜,这是礼数,更是盛唐大展国威的光荣时刻。到了这一天,皇家大道上车粼粼,马萧萧,冠盖相望,羽旄飞驰,国家政务大殿上钟鼓喧天,丝竹震耳。帝国老大在接受各方朝拜之后,要在国宾馆大摆宴席,以至筵席纷陈,长达数里,款待文武百官和四方使臣。唐朝的国宴因时因事而设,全凭皇帝一时兴起,比如贞观三年(629年)正月甲子,唐太宗就大宴群臣,奏九部乐,以歌舞颂扬太平盛世,并命宫中以舞狮子为乐。
而唐朝民间,则同样喜庆,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喝花椒酒,即饮酒时捻起盘子中的花椒放一点到酒杯中,驱寒祛湿。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守岁。杜甫就写过“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的诗文,而储光羲在诗中写道“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说的就是唐朝时民间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正月初一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驱逐一种叫做“年”的怪物,相传沿袭汉代习俗。家里人相聚饮酒,请客赐福,用木制桃符以辟恶祛秽。
到了正月初七,唐朝人称之为“人日”这一天,相传为东方朔所设置。唐朝妇女们会梳妆打扮,在脸上画上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还会巧施绛唇,涂脂抹粉,所涂口红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而这一天,唐朝皇帝会大宴群臣以赏雪,并赏赐文武百官绸缎彩帛,让手下御用文人们赋诗助兴。而民间则流行剪彩纸,所剪图案为花、树、鸡、羊等,皆栩栩如生。而初七这一天如果恰逢立春日,就会剪双彩纸。在唐朝民间,立春日,也习惯于出游和登高等野外活动。
不仅民间如此,唐朝还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国家制度,立春日,国家设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官员,赐“春罗幡胜”,对宰相、亲王和近臣,赐“金银幡胜”,入宫朝拜后就可以带回家中。这个“幡”就是所剪图案,为一种装饰品。民间则剪纸做成春幡戴在头上,而《水浒传》中的“一枝花”蔡庆很可能就是所戴幡花,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一枝鲜花。唐中宗景龙年间,要求百姓家中立春日出剪彩花。景龙四年正月八日立春,唐中宗下令侍臣迎春,还命令宫中太监们派出彩花,给每人赏赐一枝,真正体现了国家领袖与民同乐的要求。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还记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胜以戏之。”此风俗直到宋朝仍未更改,而如今西安周边地区流传剪纸,莫非就是唐韵之生生不息所流传下来的?
最有人性化的是唐朝的公务员春节也放假,唐玄宗就曾经颁布过官方文件《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就是说,春节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但实质上唐朝人过年绝不只有七天假,因为唐朝节令比较多,凡有节令一般都会放假,尤其节令集中于腊月和正月。大年初一初二过后,唐朝人开始走访亲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因为初三以后比较轻闲,可以备足酒菜,招待亲朋好友,这个习俗叫做“年酒”或者“春酒”,唐朝时非常流行。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就写道“唐长安习俗,每至元旦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座’”,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亲朋好友之间视为春节期间的“吃转转席”了。
唐朝是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朝代,所以又处处显示出盛唐文化的雄厚积淀和那份与众不同的大气,那种隆重的喜庆和浓郁的唐风唐韵让今人读来回味无穷。我们现在春节的习俗很多都是千年来的文化传承,需要更加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