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先生去世 享年101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2-07 10:43:18
核心提示:饶宗颐,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出生于1917年8月9日,去年8月刚过完百岁生日,广东潮州人,长期定居于香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
  西泠印社社长、国学大师饶宗颐于今日2月6日凌晨安详离世,享年101岁。

QQ截图20180207104555

  饶宗颐,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出生于1917年8月9日,去年8月刚过完百岁生日,广东潮州人,长期定居于香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都取得显著成就,并且精通梵文。饶宗颐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

QQ截图20180207104700

  从潮州首富家里走出来的一代宗师

  1917年,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安。他的家族富甲一方,是当之无愧的首富之子,其家学渊源,父亲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

  少年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饶宗颐曾经自述:“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2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QQ截图20180207104751
饶宗颐先生作品

  饶宗颐说,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做学问是文化的大事,是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东西。”饶宗颐朝夕沉浸于父亲数以十万计的藏书海洋天啸楼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1935年,由著名学者温丹铭举荐,年仅18岁,仅有初中肄业学历的饶宗颐破格被聘入广东通志馆中,专职艺文纂修。他几乎将馆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过,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构建,起到基础性的影响。

  饶宗颐先生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

  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以占卜人物为纲,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

  1962年,法兰西汉学院将“儒莲汉学奖”颁给了饶宗颐。这个奖项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由此,饶宗颐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

  上世纪70年代,饶宗颐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成为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重要著作《敦煌曲》,书中利用敦煌出土资料,全面探究敦煌曲子词的起源问题。

  此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专研散落在敦煌写卷中的白描画稿,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这两部著作的问世,奠定了饶宗颐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饶宗颐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6国语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在其本国亦少有人精通,而饶宗颐先生以中国人却能通乎异国“天书”。

  饶宗颐精通古琴,还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他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QQ截图20180207104844
饶宗颐先生作品

  “天下第一社”第7任社长空缺6年

  作为“天下第一社”,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的顶尖社团,自从2005年第6任社长启功先生去世后,西泠印社社长一直空缺了6年。

QQ截图20180207104918

  谁能担当起这个在国际文化艺术界具有崇高地位和影响的社长一职,备受关注,迟迟悬而未决,是因为第7任社长的选择难度很大。

  “西泠印社社长的位置太重了。曾经有一个说法,西泠的社长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艺术大师,第二是学术泰斗,第三是文化名人。像之前的社长,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他们的影响显然远远超出了书法界以外。这样的人来当社长,才反映出西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以篆刻艺术为主的社团组织。”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说。

  这也就意味着,西泠印社社长,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社会声望,都必须是世界级的。

  回首西泠印社历史,社长位置曾经几度空缺。在创社之初、吴昌硕出任第一任社长之前,就有9年空缺;而吴昌硕去世之后,它又曾空缺长达21年;马衡、张宗祥任后也均有较长时间的社长位置空缺。

  粗粗一算,在西泠印社114年的历史上,西泠印社社长空缺的时间,累计长达60年。正是因为这种宁可空缺的“执拗”,西泠印人已经习惯了等待。

  饶宗颐与西泠印社之缘起

  等待6年之后,世界级的饶宗颐先生,走进了西泠印社视线。钱钟书曾评价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他是当代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学界中人提起饶宗颐,都称他为“一代通儒”。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通晓多种语言,在传统文史研究和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近东文明以及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精深研究,出版学术专著60余种。

  除治学之外,饶宗颐先生精通琴、诗、书、画,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这也是西泠看中他的重要原因。

QQ截图20180207104945
饶宗颐先生作品

  其实,在2005年后,西泠印社社长空缺的数年里,邀请饶宗颐先生出任社长的呼声一直很高,但迟迟无果。

  直至2011年9月中旬,杭州市领导亲自过问,杭州市委宣传部和西泠印社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和饶宗颐的女儿取得了联系,事情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年10月26日,西泠印社派专人抵达香港,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终于将西泠印社的期盼转达给饶宗颐先生,得到饶老的首肯。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常务副秘书长包正彦,参与了饶老执掌西泠印社的全部过程。

  他回忆,第一次去与饶老共进午餐时的情景,“饶宗颐先生对我们送给他的《西泠印社百年图史》画册尤为喜欢,不时指着画册中的友人,他边看边讲,谈起自己与日本篆刻艺术泰斗、西泠印社前名誉副社长小林斗庵交往的往事……饶宗颐老先生对敬邀含笑应允,而且非常认真,他甚至提到今后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操作,比如说自己年事已高,今后西泠印社的具体事务需同仁完成等等。”

  饶宗颐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

  饶宗颐是拥有114年历史的西泠印社第7任社长。

  2011年12月13日,杭州纳德大酒店,西泠印社召开理事会,选举现居香港的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为第7任社长。同年12月16日,香港潮州会馆大礼堂,西泠印社为饶宗颐先生颁发社长证书,饶宗颐正式就任。

QQ截图20180207105018

  至此,空缺6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长一职尘埃落定。西泠印社,饶宗颐,两个历经岁月洗礼,渊源极深的名词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终于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因为这次浓聚各方努力的结合再次成为了历史舞台上的焦点。

  当时,饶宗颐就表达了来杭州看一看,到孤山走一走的心愿。

  从那时起,西泠印社就在一直静候社长的到来。2012年6月28日,97岁高龄的饶老兑现了承诺,给了杭州一个惊喜。

  尽管舟车劳顿,但饶老讲话时,仍然充满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前几次来杭州的经历,和对杭州的印象,“杭州的发展,就像钱塘江潮水一样,都是汹涌澎湃向上的。”他说。

  饶老女婿邓伟雄介绍,90岁以前,饶老来过杭州四五次,但之后,差不多有10年没来杭州。

  1980年,饶宗颐曾经游过孤山,对西泠印社也很熟悉。西泠印社之前的几任社长,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都与饶宗颐私交甚笃。所以,他很了解西泠印社。

  饶宗颐曾经回忆,那一次去西泠印社,也是从上海转道杭州,还在西泠印社著名的“三老碑”前留了影。回去后,饶老还画了一幅以西泠印社为题材的长卷送给了女婿邓伟雄。这幅《西泠印社图卷》的真迹,现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标签: 西泠印社

本文标题: 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先生去世 享年101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22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