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建筑遗产如何保护?人大代表这样说!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2-07 11:35:55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近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临近尾声,在西城区的小组讨论会上,不少代表就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老城建筑遗产保护、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等文化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近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临近尾声,在西城区的小组讨论会上,不少代表就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老城建筑遗产保护、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等文化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秦红岭代表:可主题化设计保护老城建筑遗产

  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秦红岭代表在发言中感慨:“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很长的篇幅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我特别兴奋。”她说,近几年,老城总体保护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空间方面的规划。整体保护构想已经建立,但是缺乏创新性的落实方法。“此外,有一个问题尤为明显,就是知名度高的建筑遗产保护比较受关注,而不知名的建筑则无人问津。”秦红岭如是说。

QQ截图20180207113818

  她表示,目前,建筑遗产主题化开发不足,没有有效发挥建筑遗产公共效能。“可以通过主体化的设计,让以前无人问津的、不知名的建筑通过一个主题整体保护起来。例如老城中有一些红色建筑遗产,可以标识出来,连线成片,可成为展示北京文化的文化探访线,甚至有些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路线。”

  秦红岭说,自己曾在大学生中做过调查,多数学生对北京的建筑遗产知之甚少,“我们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建筑遗产。”她表示,如果建筑遗产没有真正得到年轻人的文化认同,就很难传承下去。因此,秦红岭今年提出对文化遗产做一套详细阐释规划的建议,用故事形式将文化遗产连起来,发挥遗产保护的效能。

  杨凤一代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支持力度

  作为一名文艺战线的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如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极大提升,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QQ截图20180207113830

  “据我了解,目前文化部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全国一共有1986位。北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84人,我是这84人中算年轻的,其余的83位都在70-90岁。这其中传统戏剧项目的传承人仅有24位,而作为首批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项目,北京市长江以北仅有6位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72岁,最大的86岁了。所以对这些老艺术家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杨凤一表示,绝大多数非遗文化传承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很多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却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

  “保护非遗传承人背后最本质的问题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问题。”杨凤一介绍,尽管近些年以来,国家和地方财政对非遗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但面对庞大的非遗传承需求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我希望未来政府能够加大财政资源支持力度,对非遗传承活动给予一定的补贴,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开办传承培训班,扩大传承队伍,鼓励青年人学习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此外,她表示,对急需保护的传统项目和继承人开展项目,为非遗工作提供资料。
 

本文标题: 北京老城建筑遗产如何保护?人大代表这样说!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23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