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木匠的工作逐渐被冰冷的流水线所替代,木匠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但在济宁宣阜巷,有一位80后小伙,木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几年他继承祖辈的木匠手艺,潜心专研,将它继承和发扬广大。
在济宁宣阜巷,跟随断断续续锯木头的声音,记者来到了马明文的木艺工作室,只见地上、桌子上、墙上,都是他制作的各种半成品,尤其是屋内一面挂满工具的墙,甚是吸人眼球。
因为家里的祖辈是传统木匠,耳濡目染之下,马明文也对这一行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没像其他同学一样应聘找工作,而是回到济宁创建了木艺工作室,让更多的人了解榫卯工艺。
传统木工讲究精益求精,只有每天坚持做、坚持学,手艺才不会丢。马明文告诉记者,刚学做木工的时候,得先学用刨子刨木头,用锯子锯木头,别看刨木头、锯木头很简单,要把木头刨得光滑,把木头锯平整,没有几个月苦练是做不到的。而且老木匠讲究慢工出细活,选材、抛光、打榫眼,都需要精雕细琢,哪个环节稍有疏漏就会前功尽弃。
这几年,无论做小工艺品,还是复杂的木器,马明文一直坚持着用榫卯结构,从不用一颗钉子。采访时他恰好完工一款鲁班凳,这条做工精美的木凳,各个接口全用榫卯连接,使劲晃动接口之间也没有任何松动。
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代替了手工。马明文觉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己有义务坚守传承这项传统手艺。
马明文说,以后想继续把这个事业做下去,让更高多人去了解它,能够学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