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林司后。它隐藏在城市的繁华中,蕴含在历史的脉络里。几百年来随着时光流逝,林司后迎新未曾去旧。
林司后,宋时位于翰林司的北面,因此得名“林司后”。当时的翰林司是南宋的中央官署所在,但由于离皇府大内有些远,因此地位并不高,故而林司后也并不热闹。
杭州解放以前,这里也比较荒凉,都是棚户区,低洼中还有荒芜的杂草。林司后西北面,还有一个叫“贡院前”的地方,是明朝的贡院,南宋时是平籴仓及御酒库,即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林司后的路宽不过四米,路面用老底子的青石板铺就,狭窄的道路连那时的交通工具黄包车都难交会。距此不远的“杭高”,驻有日本人的部队,还有日本人的卫生试验所。日寇养的马,牵出来吃草,撒蹄仰嘶,平民百姓甚是害怕。后来,日本战败投降,个个垂头丧气,每天早上,被押着到西湖边去挑烂污泥。林司后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记载,这里住的也大多数是贫苦百姓和做丝绸小生意的人。
几百年来,林司后见证了古城杭州的繁华与沧桑,如今的林司后又是什么样的呢?
你可以看到沧桑岁月在这里悄悄流转。斑驳的老屋在岁月里独守着曾经的故事。无论是在春雨绵绵的清晨,还是诗意温暖的黄昏,小巷呈现出来的也是一种别样的繁忙姿态。
立面改造后的“井长制示范一条街”
因为靠近环北小商品市场,以前,小贩时时占据着道路的两边,店家也是步步为营延伸开了生意的场子。特别是随着政府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以来,一些沿街小餐饮店向路边雨水井偷排厨余污水等,间接影响了附近河道的水质,为了从源头上杜绝河水污染问题,林司后所在的长庆街道在下城区治水办指导下试点推出“井长制”长效管理机制——聘用相关商铺负责人为“井长”,担任路边雨水井的负责人,并在杭州市推出了第一条“井长制示范一条街”。“井长制”的实施,带来了辖区河道水质进一步的改善,保持了河道的整洁美观和综合环境的提升。
有人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但小巷里弄才是城市的里子。现在,走进林司后小巷,崭新的造型使人眼前一亮。只见原来参差不齐的店铺经过立面改造后变得整齐划一,店铺的外沿还被打造成了仿古屋檐,铺设鱼鳞黑瓦,颇有一番古风特色,原本破旧的小巷焕然一新。
此外,在道路另一侧,长庆街道还修建了25块“井长制”宣传橱窗,“井长制小知识”、“关于五水共治”,一块块小橱窗不仅增长了居民们的环保小知识,更是营造了浓厚的保护环境氛围,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治水、护水的意识。
每块废墟都会生出春草,古老街区也必须不断重生,在林司后推行“井长制”的做法,也许就是人们在探索历史的同时,“活化”古巷、老街,赋予它们第二生命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