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和平使者,神奇的蚕见证了东西方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希腊文献中第一次将中国叫做“赛里斯”(Seres),意即“蚕丝之国”,而那时中国丝绸已传入欧洲很长时间了。了解世界历史,深读中国文化,发现这样独一无二的神奇文物也就容易揭开谜底。
中国的蚕种及桑蚕养殖技术什么时候传到西方、怎样传到西方,一直没有确切记载。但众多流传在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可以印证:人类历史上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从未停歇,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从来都对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胸怀。
发现鎏金铜蚕的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也被称为“金蚕之乡”。这里湿润温和的自然气候和多山少田的地理条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蚕桑基地。石泉县蚕桑博物馆的讲解员刘红说,石泉县兴桑养蚕的历史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至秦汉时期,石泉所在的汉河谷地已经是“桑柁遍地”。今天的石泉县有桑园总面积7万余亩,全县有养蚕农户8000余户。2016年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5.36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1.86亿元。
鎏金铜蚕:见证千年传奇,接续丝路情缘
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有很多见证丝路兴盛的文物。上世纪70年代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也是见证古丝绸之路交往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其中一件兽首玛瑙杯,无论造型和制作工艺,都具有浓郁的西方特色。“这种漏斗式的盛酒器并不是中国传统的饮酒器具。”贺达炘说,可见在唐代,陕西与丝路各国的交流交往丰富多彩,给百姓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改变。
而鎏金铜蚕的“重见天日”,成为丝绸之路上交流融合的见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和文化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两千多年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硕的文化遗产。”
“鎏金铜蚕传奇千年,印证丝路情未了!”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古丝路从来都是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这其中既有丝绸、茶叶、瓷器从这条通路走向世界,也有宗教、西域物产传入中国,这些都是各国、各民族手拉手共同发展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