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海博物馆如何保存100多万件国家宝藏?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3-08 10:53:39  来源:新华网
核心提示: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博物馆的库房好似禁地。大家可能认为库房保管员就是看门人,只要管好钥匙便万事大吉,殊不知这里面大有学问。今天带您走进上海博物馆,揭开库房文物保护工作的神秘面纱。
QQ截图20180308110259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博物馆的库房好似禁地。大家可能认为库房保管员就是看门人,只要管好钥匙便万事大吉,殊不知这里面大有学问。今天带您走进上海博物馆,揭开库房文物保护工作的神秘面纱。

  “一杯茶、一张报纸,过一天”,如果这是你想象的博物馆保管员的工作,那就大错特错了。岁末年初,打开库房重重大门,年度盘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原以为,进了上博库房就能见到《国家宝藏》节目中,让人叹为观止的南宋《缂丝莲塘乳鸭图》之类的国宝,但现实并未如愿。上博保管部副主任赵岑瑒介绍说:丝织品特别脆弱,不能见光,而且年份比较长了。一级品文物由专库专柜保存,可不是想看就能看的。

QQ截图20180308110448

  上海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0多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多件,因为数量众多,所以并非全部存放在现有馆址之内,还有几个库房分散在其他地方。你如果要追问具体在哪儿?保管员的回答恐怕是,保密!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库房是按照青铜、陶瓷、书画等不同文物门类和材质,调控不同的温、湿度来进行保管的。

  首先,要保证上博整体的大建筑环境要尽量恒温恒湿。其次,在库房又是一个环境,每个库区保护文物材质是不一样的,所以它控制的温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库房都有一个温湿度计的。

  上百万件文物浩如烟海,碰到研究或是布展需要,总共16名文物保管员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文物呢?正巧来提取文物的陶瓷研究部研究员张东,指着一张“小白卡”说:要靠每件文物的“户籍卡”。上面有编码,跟图书馆似的,房间号、柜号、格号,每件文物都有它唯一的身份证号码。

QQ截图20180308110318

  按序排列的“小白卡”巴掌大小,一摞摞多得数不清,有的崭新雪白,是两天前刚加入的,也有的毛边泛黄,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每张卡片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记录,每一件文物的提取、移动、流转情况一目了然。她手上这张卡片印的还都是繁体字,文物名称为“明执旗服役男俑”。

  找到文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查看文物的保存状态,需要把每一件装在囊匣里的馆藏从柜子里移动到桌上。或许这中间仅仅5米的距离,但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

  用两个手,不能拿着文物另外一只手在写字,这不允许。而且拿文物不能够离开你的身体太远。如果从这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必须要放在囊匣里边,不能随意地捧着盒子就走,一定是把囊匣放在车上,平稳地运走。

  接下来就是打开订制的囊匣,所谓“探囊取物”,这个平日里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操作,在这里也成了高难度的技术活,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保管员告诉话匣妹,能拿陶瓷的都已经是“老法师”了,每件文物的拿取姿势都因器而异。

  进这个库房能够拿上文物的人都是经过培训的,知道怎么拿的,基本上拿瓷器上手,至少要三年时间。像陶瓷,最好拿承重最厉害的、最厚的地方,这样最不容易损坏。

  除了对文物的日常照料,还要配合整理研究、图像采集、举办展览。。上博平均每年文物提用总量都在5-6万件次。把沉甸甸的历史捧在手上,什么感受?保管部副主任陈菁打了一个比方,“不洗碗的人,不会打碎碗。但天天洗碗的人,要保证一辈子不打碎碗,有多难啊!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活。”
 

本文标题: 看上海博物馆如何保存100多万件国家宝藏?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49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