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九期,我们迎来了这档节目最后一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一座保存中华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宝藏的博物院。1933年蔡元培先生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也就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说的就是南京博物院。
本次南博选择的三件文物: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坤舆万国全图宫廷摹本、竹林七贤与荣与期砖画(名称总字数堪称最长),前两件着力于展现大国气度,中西交流,最后一件落笔于名士风范,千古懿德。本期我们要来了解的是,被誉为“南京最美的一道门”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它又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大报恩寺的风雨岁月
据史学家考证,大报恩寺原址最早建有江南首寺——三国时期的建初寺,也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佛寺。而建初寺内的阿育王塔,被认为是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前身。后来历经宋、齐、梁、陈诸国,朝代更迭,建初寺也几经毁损修缮。晋代更名为长干寺,宋代改为天禧寺。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八月,明成祖朱棣正式下令重建南京城墙外被毁的天禧寺。对此工程,朱棣精心策划,成竹在胸,他明确要求,重建工程要“弘拓故址,度越前代”。他还赐给天禧寺一个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待遇,就是要按照仅次于皇宫的规格,来建造一家皇家寺院。
根据《明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永乐二十二年三月,因天禧寺的重建将要完工,朱棣正式赐名“大报恩寺”,并亲自撰写了碑文。大报恩寺和琉璃塔的修建,经历了漫长的17年,到大报恩寺落成时,明朝已经迁都北京,朱棣撒手人寰。
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院,其标志性建筑--琉璃塔,当时是中国最高建筑,被称为“天下第一塔”,与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万里长城等一起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
重建的南京大报恩寺
“天下第一塔”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告诉世人,大明王朝作为天下第一帝国拥有天下第一塔。可以想见,集一国之力建造而成的大报恩寺会有多么恢弘。历史上,大报恩寺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经房38间。琉璃塔高78.2米,通体砌着五彩斑斓的琉璃砖,每晚会有百余位僧人点亮144盏油灯。
史书中记载,大报恩寺曾遭遇过雷火、战乱、火药等侵害,寺内各殿宇、琉璃塔都曾遭到毁损。期间也不断有僧人募捐善款,修复寺院。直到1854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占据天京与清廷抗衡,用火炮轰击琉璃塔,整个塔身被全部炸毁,大报恩寺其他建筑也被烧毁。
大报恩寺琉璃塔——“天下第一塔”
如今“天下第一塔”的辉煌不在,仅余一座让世人惊叹的琉璃拱门。琉璃塔的匠人们用“三绝”坐实了大报恩寺琉璃塔“天下第一塔”的名声。第一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第二绝,通体琉璃,独步古今;第三绝,长夜深沉,佛灯永明,这三绝将琉璃塔推向了中国古代宝塔艺术的最高峰。
九层宝塔共有六十四套拱门,每套拱门还烧造了两套备件,总共一百九十二套,门券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发项装饰,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位列天龙八部,有降龙之威和慈悲之相;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戴宝冠、披璎珞、双手合十的龙女,是救度之相;长鼻、利齿、鱼身的“龙”,为鲸鱼,有保护之相。此外,还有表示纯洁和清净法身的童子,善师之相的白象等形象。
伽噌拏(大鹏金翅鸟)
那啰拏(龙女)
救啰拏(象王)
国家宝藏节目里提到顺治年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一角塌了,有几个工匠爬上去修好了,其他部位并没有毁坏。琉璃塔的拱门更是完好无损,那些工匠修复的只是塔上的砖石和木制结构,琉璃拱门是一个完整的部件,如果坏了是修不好的,即使是瓷器坏了也只能是用金刚钻钉上去一个铆钉。
这道拱门永远地留存下来了,让世人得以怀念大报恩寺的辉煌、了解佛教艺术的昌盛和无数匠人的精湛技艺。
重生的琉璃塔: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今生故事中,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成之后,影响力巨大。美国CNN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在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来自中国的琉璃塔在西方世界里有着出人意料的生命力,它不断演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宝塔建成后,凡是经过长江水面的船只,在途经南京时都会看到一番盛景:一座九层八面、非常完美的琉璃塔,于金陵城中高耸,152个风铃随风作响。就连来到南京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看到这座宝塔时都连呼“奇观”。
最早将这个“奇观”传入西方世界的,是荷兰人约翰·尼霍夫。尼霍夫是一名素描画家,1654年,尼霍夫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的使团来到中国,他的任务之一是把沿途看到的各种新鲜事都画下来。
就这样,全身铺满彩色琉璃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毫无意外地进入了尼霍夫的画中。后来,尼霍夫在旅途中的手稿被整理出版为《尼霍夫游记》,尼霍夫在书中热情地推崇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中国建筑可与它们相媲美”,书中还配上了尼霍夫绘制的宝塔“特写”。
事实上,正是通过这位画家的游记,大报恩寺琉璃塔才在欧洲国家引起巨大反响。它独特的造型和瑰丽的风格得到欧洲人民的盛赞和强烈好奇。
1665年《尼霍夫游记》以法文出版后,激发了欧洲第一个中式建筑的灵感,这就是由路易十四授意,于1670年在凡尔赛建成的特里阿农瓷宫(TrianondePorcelaine)——欧洲最早的带有中国情调的建筑物。以及位于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的邱园宝塔,是皇家建筑师于1762年仿照琉璃塔建造的。
尼霍夫在书中传播了一个神话,即宝塔是用陶瓷建成的。这是因为当时包括尼霍夫在内的大部分欧洲人还分不清楚琉璃和瓷的区别,所以一直到很多年后,欧洲人都将大报恩塔称为“中国瓷塔”。
以至于从未到过中国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在他的童话故事《天国花园》中,竟写有一段中国故事。里面描写是“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这里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2008年,考古学家在大报恩寺遗址的琉璃塔地宫里,发现了释迦牟尼佛头顶骨舍利,震惊世界。2015年,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重新开放,一座新塔重建起来。在这段绵延千余年的历史上,文化之花恒久绽放。
后记:
文化从来不分地域、国别、种族,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魅力,穿越历史长河,历久弥新。
门代表着安全,代表着守候,在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这座炫丽的琉璃艺术品中,有盛世文化的内涵,也有古人对生活的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扇门,它更是我们的家园之门。
透过这扇门,我们能看到明朝时代的繁华景象,恍若隔世,回到那500年前的神奇土地,那是我们祖先的家园,也是我们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