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是“故宫跑”还是“博物热”,都展现了人们对文物以及文化遗产的极大兴趣。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也受到了人大代表的广泛关注。
古村落古遗址保护受关注代表建议设立专项资金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永泰县同安镇西安村的油茶种植大户卢玉胜认为,古村落是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更是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应该加以保护。
针对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中遇到的地方政府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卢玉胜建议,中央财政及省巿财政应给予足够保护专项经费,组建古建筑修复队伍。还可成立庄寨名匠传习所,鼓励和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优秀传承人。
除了古村落的保护,古长城遗址的保护也被提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莱芜市市长梅建华认为,齐鲁古长城遗址的保护面临不少问题,其文化内涵需深入挖掘、保护工作需加大力度。
梅建华建议,设立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对齐鲁古长城的本体进行维修。同时要加大周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和乡村博物馆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的传统教育功能。
文物保护经费需调整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也必不可少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何有效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也是人大代表们思考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认为,大量地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公布的文物点和一些未定级的文物因为文物保护经费的缺失,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王瑞霞建议,对重点文物保护经费所列项目进行调整,按照应保尽保、先急后缓原则,将未列入重点文物保护范围的文物全部纳入,而不是再按照文物级别来区别对待。
除了经费调整,文物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也必不可少。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认为,文物保护不是简单修复技术,而是一门系统科学,需要更加重视文物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
苏伯民建议,设立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方向,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予以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重视专门人才培养,使我国珍贵的文物得到更加系统科学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