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委员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
类似的一幕在去年两会也出现过,当时代表委员讨论的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今年这些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又有了新成员:《经典咏流传》让诗歌由口到心;《国家宝藏》让文物“说话”——时下,越来越多的国人陶醉于古典诗词的芳华流韵、国家宝藏的博大精深,并以此涵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着自己的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深藏于故纸堆和文物库里,而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传统文化不仅正在热起来,而且也日渐活起来。
典型的例子莫过于600岁的故宫。这几年故宫成了“网红”,其文创产品屡屡成为“爆款”,秘诀正在于“将故宫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据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委员介绍,故宫文创产品“无一物无来历”。目前,故宫文创产品一年可卖10亿元,足以证明,传统文化活起来并非不可能,也从另一层面证明,当今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有多么旺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让传统文化热起来、活起来,目的还是要传下去,在传承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坚定国民的文化自信。对此,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廖华歌代表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要从青少年抓起,建议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覆盖范围,让青少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找到动力,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将文化自信自植于心,凝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事实上,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自上而下形成了广泛共识。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老师的培养、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校园文化三件事。
一些代表还提出,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润心灵,还需要与教育改革联动,尤其是改掉急功近利的应试竞争思维。
与此同时,代表委员还呼吁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委员的话就很有代表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际社会来讲,它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我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要让世界了解的需要,也是世界要了解中国的需要,更是世界要发展的需求。”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方面,近年已经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有代表认为,目前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较为松散,一些部门存在短线行为,为此,要增强战略思考和顶层设计,“中国文化应形成一股合力”。
由“热起来”到“活起来”,由“传下去”到“走出去”,古老而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也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