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独具匠心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3-21 09:55: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顾建明
核心提示:智永是中国古代一个颇有典故的传奇书法大家,其《真草千字文》字大约2厘米,乃为传播二王书艺所书。观其书法,书艺高妙,其楷书对释草书之平行书写方式,既继承王羲之的经典传统,又独具风范,便于学书者通过习楷字而识草字,为其先创。
  智永是中国古代一个颇有典故的传奇书法大家,其《真草千字文》字大约2厘米,乃为传播二王书艺所书。观其书法,书艺高妙,其楷书对释草书之平行书写方式,既继承王羲之的经典传统,又独具风范,便于学书者通过习楷字而识草字,为其先创。

  智永习书一生苦,退笔成冢四十年。纵观《真草千字文》字体间架优美之布局,舒展有余且间可跑马。其楷、草笔法藏头护尾,运笔一波三折,含蓄中极富韵律,呈晋唐墨迹。故此,《千字文》内容虽非智永所写,然《真草千字文》的精到笔法,流芳百世。

  智永继承“王法”,悉心研究,得王羲之圆密及骨力。“退笔成冢”的典故,叙述了智永独自静坐屋内,并备好容量为一石(一石为60公斤)多的大簏子,将习字后之秃笔弃掷于盛破笔头之书簏内。天长地久,竟达十大簏。之后,智永将所攒之破笔取其秃笔头,葬于永欣寺窗前的空地内掩埋,然土堆砌成坟冢,被后人喻之“退笔冢”。

  年近百岁的智永,系王羲之第七代孙,为今浙江省绍兴市山阴永欣寺僧人,名法极,世人称之“永禅师”,其长居永欣寺阁整整三十年,深居简出,鸡鸣而起,临池磨墨,临摹习书,且以临羲之帖为上,尤工草书。智永临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送于浙东各寺庙,并远及日本,其传播力不言而喻,时至今日,依然为习书者之经典范本。就书体创新而言,创新书体是一种成功,而传承本身也是一种成功,况且智永是带有创新的传承。也就是说,一百个人写“王字”,会有一百个不同的面孔,这,就是传承经典书法带来别具一格的书风。

  智永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非同一般,一是对于“王体”的继承与光大,二是其八百本《真草千字文》已成为初唐时期的习书范本,将艺术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辐射效应非同寻常,为书法史所罕见。三是虞世南等诸多著名书家为其追随者。可见,智永书法已得王羲之用笔之精髓。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右军之书,后世模仿者仅能得其圆密,已为至矣。其骨在肉中,趣在法外,紧势游力,淳质古意不可到,故智永、伯施尚能绳其祖武也。”

  在用笔方面,智永尤能得王羲之精髓。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分析说,智永“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婉转回向,沉着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僧智果是隋朝另一位著名书家,曾向智永学书。隋炀帝非常喜爱他的书法,称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无疑,智果也属于传承王体的书家,但其影响不能与智永比。

  智永长期不懈刻苦勤练,书法作品已自成一格,成为著名的书法大家,一时,求书者已是洛阳纸贵,当时求他写字或题匾者已是门庭若市,踏破寺内木门槛,无奈以铁皮包裹,遂有“铁门槛”之典故。为此,后世褒奖之词不断。

  张怀瓘《书断》云:“智永远祖逸少,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惟命,夷途退辔,大海安流。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米芾《海岳名言》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有真迹。”苏轼《跋叶致远所藏永禅师千文》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智永习王羲之楷、草,藏头护尾,一波三折,空中落笔,出神入化,泼辣从容,骨力强劲,收笔而势犹在,可谓书无定法。如长横笔势或仰或俯,短横笔势或上行或下顿,笔法韵律多变而至晋唐,这种点画间少见“横平竖直”的统一运笔模式,随心所欲,变化无常,自然也就运笔异而字体妍,技巧娴熟。后人习书智永,“形似”已难,“神似”更难,即使可以“乱真”,则难以“乱神”也。
 

本文标题: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独具匠心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65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