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它的目的很清晰——力求为私人产权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和利用,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比如,修缮的费用,基金会占到百分之五十,另一半,则由政府和农户大致均摊,基金会的介入,从资金来源上,解决了资金不足等问题。此外,以产权户(业主)为主体,政府层面,重点在于图纸提供和技术服务等。这样使得老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变得简便易行,现实当中更具操作性。
来自松阳的实践,真是振奋人心。过去15年中,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如果这个项目一旦复制成功,我想,全国老村落快速消逝局面,必定能有效遏制。以个人见闻来说,几年前,磐安高速通车,我去当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家所在的明清古村落,原本保存完好。高速通车,穷乡僻壤跃居“黄金”地段,于是乎,古村落一拆了之,村里沿街建起移民新村。
朋友家的房子气派有加,楼上楼下,上下5层,每天早晚,室内电梯将柴火源源不断送到楼上,供设在5楼的老式柴灶使用。我后来以《消失的古村》为题,写了一篇随笔,发在2015年14期的《三联生活周刊》上,失落不已。
保护老宅子,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和延续人类文明进程中活的历史。一栋民间老宅,其所蕴藏着的建筑工艺、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常常让人叹为观止。
比如,我在建阳看到一户老宅,入户牌楼上以砖雕工艺,完整刻画了户主当年的人生轨迹,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到入仕为官,再到告老还乡……品味这样的牌楼,犹如展开一幅妙趣横生的民俗画卷。其中各种民间形象,民间符号,诸如鲤鱼跳龙门,甚至老鼠偷米吃等,让人捧腹不已。在这些老宅里,许多人家几代同堂,其乐融融,让人感叹于民间文化的张力。
保护古村落老建筑,重点便是要解决好老居民们修缮动力不足问题,变“要我修”为“我要修”。在“拯救老屋”松阳行动中,一个很重要的创新,便是改变过去由政府单一主导、财力客观上难以为继局面,体现出可贵的创新。作为全国第一个整县推进试点县,首期投入资金4000万元,两年多来,当地共有110多幢老屋得到修缮。邻里重聚,子女团圆,凋敝已久的老宅旧院,重新响起消失已久的欢声笑语。拯救老屋,修复文物,就是要修复文化,修复人心。
绝不能等到老建筑进入博物馆、明清园时,才懂得去缅怀它们的消失。拯救老村落老建筑,需要拿出更有力的行动。比如,更加注重从立法层面上,加大保护力度。就这方面来说,杭州多年来对城市疑似老建筑立法保护,拆迁喊停,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