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虽为扫墓、祭奠亡人之节,其实历来都并非一味的凄凄切切。古时亦称此节为“踏青”或“寻春"。杜甫就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踏青”,即今天的春游、郊游。古时是日有“走马放鹰”“半鸡蹴鞠”“浪子相扑”“瞽者说书”等等彩目,成了热热闹闹的民间文娱活动。有宋人吴堆信的诗为证:“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到了宋代,宫廷朝陵,民间扫墓之风更盛。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当年汴京郊野清明时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历代骚人墨客吟咏“清明”的诗文颇多,最佳最广为人知的,自然首数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此诗可能因太让人喜爱,再三吟诵后又有人或缩写成五言诗,或改动标点而成词,甚至改成超微型剧本。
这“三改清明诗”,都很耐人玩味。
更有趣的是宋代诗人高翥也写过一首《清明》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打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古代清明拾趣:问酒家?杏花村
此诗亦曾被“三改”,被人拿来开玩笑。
清初,有两个广东生员,为争名次而打得头破血流,便有人改高翥《清明》诗云:
南北斋生多发癫,春来争榜各纷然。
网巾扯作黑蝴蝶,头发染成红杜鹃。
日落主童眠阁上,夜归朋友笑灯前。
人生有打须当打,一棒何曾到九泉。
古代清明拾趣:问酒家?杏花村
清康熙年间,江苏吴县知县彭某,为政苛虐,尝有纸枷罚戴欠交田赋民众戾行。有人改高诗贴于县衙其前云:
南北山头多瘠田,催科吏役各纷然。
纸枷扯作白蝴蝶,布裤染成红杜鹃。
日落皂隶敲凳上,夜归儿女哭灯前。
人生有产须当卖,一粒何曾到口边。
古代清明拾趣:问酒家?杏花村
近代,尝有人为争坟地而大打出手,有人又改高诗嘲之:
城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打架各纷然。
毡帽撕作黑蝴蝶,鼻血化成红杜鹃。
日落死尸眠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
人生有架须当打,不打何能到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