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众,让考古褪去神秘面纱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4-11 13:54:54
核心提示:对于公众来说,考古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而近年来被大家逐渐熟知的“公众考古”也正在发生变化。
  对于公众来说,考古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而近年来被大家逐渐熟知的“公众考古”也正在发生变化。记者观察到,“公众考古”正从向社会推广、普及考古理念,转变为公众参与到考古工作之中。

  10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发布会上,相关专家提及,本次评选除了以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等为评判标准之外,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成为重要参考。


 
  而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在校研究生胡宇煊的一篇《用网络数据预测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恰好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在“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前一天,这篇文章对26项入围“2017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项目的网络宣传文案数量进行了统计。胡宇煊在统计了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宣传文案数量后,对这26个项目进行排序,并大胆预测了2017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评选结果。

  例如,前述指出,山东章丘焦家遗址项目用“此次发现了‘一个1.9米的成年男性’”为切入点,吸引公众去深入了解该遗址;而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项目与《水浒传》中的上清宫进行捆绑式传播,借助名著的力量进行宣传;在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项目的传播中,考古中发现的“‘剁手’葬俗”成为传播亮点。

wKgB4lNu7d2AUY8rAAIfFUgBSs481.groupinfo.w665_500

  值得一提的是,位列这份“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宣传文案数量统计表”首位的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几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在考古过程中还招募了社会成员体验发掘,这也让该项目的社会关注度得以提升。

  去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发出“招募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志愿者。

  当时,项目领队刘志岩就曾对媒体表示,招募志愿除了业务上的需要,也可以普及考古知识,让大家对考古发掘有更多的了解。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霍巍当日在“十大新发现”新闻发布会现场表示,招募志愿者参与考古是“考古本身采取新方式”,同时更是“公众考古的新尝试”。

  他透露,这些志愿者从几百位报名者中筛选而出,参与考古的全过程。“他们以过去不同的身份,参与考古过程,了解到考古科学。同时,他们都是年轻人,考古工作相关信息也通过他们传递给同龄人。‘公众考古’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真正成为实际的过程。”

  一位此前从未接触过考古、只是通过《盗墓笔记》了解考古的女孩,曾在微博中记述了自己参与江口沉银考古工作的经过和感触。“可能原来我对考古也有一些偏见,但是江口改变了我的看法,坚定了我对考古神圣的理解……”她写到。



  相关报道认为,在对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志愿者,并且全程参与考古发掘,在公众与考古之间搭建了桥梁,让公众真正了解考古、走进考古,享受考古成果。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杨军早前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考古要走向大众,公众有知情权、有参与权,最后使公众反过来对文化遗产更有保护意识,共同参与进来。
 
标签: 考古

本文标题: 走向大众,让考古褪去神秘面纱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87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