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透明海洋”工程:何为“透明海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4-23 09:43:24
核心提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深海巨大的热容量和碳储存量是地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器,对地球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循环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为何实施“透明海洋”工程?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深海巨大的热容量和碳储存量是地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器,对地球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循环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以说,对气候系统中长期变化的预测能力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深海大洋的巨大热容量及热输送能力变化的观测、机理认识以及预测能力。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和科学问题,如大洋环流、中尺度涡旋、厄尔尼诺现象等,往往都是气候长期预测所关注的内容。海洋与气候是今天的一个“超级科学”,它几乎包含了各个学科层面的问题。


  我们现在关心碳排放与全球变暖问题,实际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类活动所排放的碳被海洋吸收,超过90%的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造成的盈余热量被海洋吸收。因此海洋既是碳汇,也是热汇;海洋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驱动力;海洋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可以调控气候的长期变化。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只要这些海域的海温有变化,就会影响东亚地区水汽输送通道的变化。研究不透这些水汽输送大动脉的变化,就没有办法预测东亚气候变化。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西北太平洋发生海温从暖到冷的突变,即所谓的70年中期气候突变。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不是海洋与气候学家,而是渔业学家。渔业学家在北太平洋发现一些三文鱼的种类及数量在这个时期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在大西洋乃至全球都能监测到。搞清楚未来西北太平洋这种海温突变的频率以及持续时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为预测气候变化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等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

  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海洋与气候研究。大洋西边界流、深海混合与经向翻转环流、热带及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等都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深海大洋对气候的年际到长期变化具有重要的调解作用。因为有比较好的海洋观测支撑,目前我们对热带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理论相对较为成熟;但我们对中纬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的认识非常有限。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是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它承担着海洋热带到中高纬度的热量输送。西边界流沿其路径向大气释放的热量,可以穿越大气边界层到达对流层顶,同时沿其路径不断形成的中尺度涡旋可以改变中纬度大气风暴轴的路径及强度,从而对中纬度天气及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们非常缺乏对大洋西边界流的长期观测。

  因此,要解决海洋科学对气候预测影响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变异机理以及预测的协同研究,使其状态、过程、变化透明,从而将海洋变成“透明海洋”。

  何为“透明海洋”工程?

  “透明海洋”是指针对特定海区,实时或准实时获取和评估不同空间尺度海洋环境信息,研究其多尺度变化及其气候资源效应机理,并以此为基础,预测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海洋环境、气候及资源的时空变化。它是一个大科学计划,需要分步骤、有序推进,要从透明陆架海、透明南海,向透明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大洋和两极推进。通俗讲“透明海洋”就是通过建立海洋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建立预测系统,掌握海洋环境变化,实现目标海域“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目前,国际上已经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海洋Argo计划浮标观测网,这对海洋资料的获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科学家在自己的办公室就可以知道全球海洋水深2000米以上发生的变化。Argo计划浮标观测网在全球布放了约4000个浮标,其中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我国的贡献大约为200个。现在的Argo计划只能观测到海平面下2000米,因此国际上正在酝酿第二轮Argo计划,向2000米以下的深海拓展。这不仅是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国应抓住机遇,发展深海观测技术特别是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移动观测技术,以抢占深海大洋研究的制高点,实现我国深海大洋研究跨越式发展。

  气候长期预测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离不开海洋科学的支撑。我国的深海大洋研究起步晚,基础较为薄弱,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将其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一带一路”规划中,推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增强我国在气候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

  鉴于人类对2000米以下的海洋的了解多局限于“点和线”,不够全面和立体。希望通过“透明海洋”工程,可以把2000米以下海洋看通看透。
 

本文标题: 揭秘“透明海洋”工程:何为“透明海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97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