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转化(找准精神的根脉·传统文化系列谈❸)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3-24 09:17:11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整个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更强烈的兴趣。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整个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在一个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告别了民族悲情和屈辱感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认识到“具体”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和价值选择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深入,一方面是我们的社会获得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是超越现代以来某种全面反传统观念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增强对自身文化认知和理解,凝聚共识,从而在社会变革和全球化复杂冲击中保持定力的内在需要。

  这个新阶段的标志,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更加系统地进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对青少年产生全面和深入的影响。其次是,全社会形成了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潮流,人们开始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为荣。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这样引人瞩目的电视节目,还是众多传播传统文化的自媒体,或是历史剧引发年轻人对中国古代故事的强烈兴趣等,都能折射出这股“传统文化热”的广度和热度。

  “传统文化热”的主流无疑是正面的,但其中的弊端和问题也毋庸讳言,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是认识片面,囫囵吞枣。不注重当代转化,而是把传统文化中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方面加以宣扬。如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代代流传,但把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不加分辨地简单传播,就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还有人把权谋诡诈的内容包装成商业秘笈进行销售,更是“毁人不倦”。古人的认知有其时空限定,把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经验不加分析地应用于当下生活,不啻削足适履。

  二是道听途说,附会夸大。这往往导致对传统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把一些并无历史依据的噱头随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编造、有意混淆,以夸大宣传,赚人眼球。这种对传统的庸俗利用,不但不能让传统文化具有现实的意义,反而会因庸俗滥俗而毁掉文化的美感和崇高感。缺乏人文底蕴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许多内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却无神,文脉不通。

  三是迷信盲信,走火入魔。传统文化中遗留了相当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学、清醒的认知,对这些内容不加分辨,热衷于把封建迷信活动当成优良传统加以弘扬,致使算命风水、奇门遁甲、神术神功等内容粉墨登场。更有诸如摆酒敛财、索要高额彩礼等不良民俗,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在民间流行,败坏了社会风气。

  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极端。这往往导致传统继承的刻板化。如有些人主张完全脱离现代教育体系,通过“读经”来替代当下的中小学教育,这也引发了人们的忧虑。现代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已经过现代“重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都深深地和“现代”缠绕在一起。缺乏融合、形单影只的“读经”注定难以产生好的效果。

  要在传统文化走向公众时,避免走入这些误区,更加充分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正面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传统的理解和尊重,避免庸俗化地、唯利是图地扭曲传统,同时要坚持对传统的现代理解和当代转化,把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我们精神的活水,成为不竭的文化和生活的滋养。

  作者简介

  张颐武,生于196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评论家、文化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等,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
 
 

本文标题: 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转化(找准精神的根脉·传统文化系列谈❸)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49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