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发现,都是一次跨越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4-28 08:50:48
核心提示:过去很长时间中,考古学都是相对冷门的学科,知者寥寥,但实际上,考古学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影响着诸多历史、人文学科的发展
  日前,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评选中,“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成为参考标准之一。事实上,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事件中,很多都是2017年中的舆论热点,如章丘焦家遗址项目中发现“1.9米的成年男性”、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中发现的“剁手”族等,都成为当时的热门事件。

  考古,这个原本专业性极强的冷门学科,如今正在走近大众,甚至有评论称已经成为“显学”。对此,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孙立群说,“人们对考古的关注是一件好事,这种关注,恰恰是传统文化深入百姓生活的证明”。


  每一次发现,都是一次跨越

  过去很长时间中,考古学都是相对冷门的学科,知者寥寥,但实际上,考古学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影响着诸多历史、人文学科的发展,孙立群说,“考古学的发展,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公众知识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提升的,同时,每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都极大地推动着历史学、人文学的发展。比如前两年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对汉史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很多过去我们不确定甚至不了解的东西,通过这次发掘被人们发现和了解”。

  除了推进学术研究之外,了解考古的进展,对普通人亦有益处,孙立群说,“对考古感兴趣的人中,可能确实有出于猎奇的部分,但或许只是少数。这些年来,随着历史热的延续,很多专业的历史知识得以普及,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现有的历史资料不满足,想要了解更丰富、更全面、更生动的历史,考古无疑是最佳的途径,这可能也是考古得到这么多关注的原因之一”。


  每一个角度,都有新的收获

  近年来,“盗墓”题材的文艺作品流行,也给考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在孙立群看来,考古并不神秘,“考古是严肃的,是科学,考古的目的不是寻找什么传奇故事、奇珍异宝,也不是探险,而是找到历史最真实的一面。”

  上下五千年,记载的典籍里的历史,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时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从帝王将相到匹夫匹妇,从家国天下到柴米油盐,无不是历史,孙立群说,“考古也是寻找中国传统社会中方方面面的细节。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发现,喜欢历史的,可以印证典籍中记载的故事是否正确,喜欢文学的,可以在其中找到失传的作品,喜欢经济的,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喜欢创作的,也可以从古代的手工业作品中得到灵感……”

  考古不仅是考诸过去,也在无时无刻地反照现实,“考古引发的热潮,恰恰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历史不是死物,它总是在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孙立群说。

1388287861697_middle

  每一点积累,都会走得更远

  考古是现代学科,和传统的金石考据并不完全相同,孙立群说,“考古学在中国第一次大的发现,应该是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这是一次震惊中国的大发现,也是学界普遍认可的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到今天,不论是考古的方法、手段,还是考古获得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而且也开始逐渐从专业的学术领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考古不再是神秘、专业的代名词,而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孙立群说,“比如此前关注度非常高的河南曹操墓发掘、江西海昏侯墓发掘等,这些考古事件,和人们熟悉的历史史实、人物重叠起来后,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不仅成为舆论的热点,也在生活层面影响着人们。比如曹操墓发掘后,复旦大学做了一个基因方面的研究,结果很多人跑去鉴定自身的基因,寻找自家血脉传承的历史,多个专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联系,历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了”。

  基因鉴定只是历史生活化的一个小小的例子,孙立群说,“这样新奇的尝试固然可以让更多人对历史、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更广泛的层面,还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不管是专业的学者,还是普通的爱好者都是如此。考古不能满足于表象,它是以小见大的学问。就算是普通的爱好者,最好也先做做功课,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在具体的问题上,多思考、学查阅资料,不要人云亦云。”
 

本文标题: 每一次发现,都是一次跨越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0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