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马坑片”古建筑多 门墩和龙凤柱的材料仍是谜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5-05 08:46:08  来源:东莞时间网
核心提示:说起东坑镇,估计很多人会想到“卖身节”充满刺激的传统习俗活动,但如果问起东坑“马坑片”却鲜为人知,甚至当地人也知者寥寥。说起马坑片,不得不提马腰岭。它位于彭屋村、丁屋村、黄屋村交会处,因形如骏马卧底而得名
  说起东坑镇,估计很多人会想到“卖身节”充满刺激的传统习俗活动,但如果问起东坑“马坑片”却鲜为人知,甚至当地人也知者寥寥。说起马坑片,不得不提马腰岭。它位于彭屋村、丁屋村、黄屋村交会处,因形如骏马卧底而得名。而现在的马坑片古村落建筑群就由马腰岭下这三个毗邻的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黄屋村面积小,且大部分已修成现代楼房,古建筑只能依稀可见。

  东莞古村落素来就有“三间祠堂、四间庙”说法,而马坑片古村落建筑群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比如彭屋村,庙宇就特别多,有觉缘庵、富贵宫、瑞石寺、塔头庙、北帝庙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亭岗古庙;祠堂则有石松公祠、四明公祠、野夫公祠、处静公祠、得月公祠、南圃公祠、逸闲公祠等11座,其中彭氏大宗祠最具代表性。这些明清建筑,无不彰显当地发达的信俗文化和宗祠文化。

  这里的庙供奉的是“七姐”

  走访当天,天晴,略带薄霾。车子进入东坑镇,向西北行,约1公里,便可眺望一处古村落藏匿于群岭碧水间,红瓦中带着斑驳的时间印记,颇为显眼,那就是彭屋村。

  游走古村,一边是新落成的现代广场和商厦,另一边是沧桑的祠堂、古庙,二者之间似乎隔着一面时空转换镜,让人来回自由穿越。听村中老人说,古村原本有一面2米高,双面青砖的围墙将村子全部包围,围墙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南门为正,可惜某次洪水带走了这一切,唯一剩下西门残存的只鳞片爪。

  我们从南门头迈进古村,一条大道划开东西,西边是一片池塘,池塘之后仍是池塘,东面则是一座苏联风格建筑。这是古村中比较大的建筑,原人民公社时期的食堂,村中的生产队就曾在这里吃“大锅饭”。后来“大锅饭”吃不下去了,就半荒废着,直到由一个名为谢衍伦的人承包,改建成彭屋村的第一间工厂“彭屋毛织厂”。那曾是当地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

  这座苏联风格建筑,相比古村其他建筑,实在太年轻,但如今也已是一副斑驳沧桑的面孔,只是回想其所经历的历史,还是不由让人生发感慨。

  深入彭屋村,我们发现,这里的庙宇特别多,有觉缘庵、富贵宫、瑞石寺、塔头庙、北帝庙等等。当然,其中最有名的是村后那座高高耸立的亭岗古庙。古庙始建于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共两层,上层正殿供奉七圣仙娘,下层三间,中央祈神之用,两边为酣息之厅。

  这颇有意思。一般而言,本地庙宇大多供奉佛家的如来、观音、弥勒或道家的三清,但这里独独供奉俗称“七姐”的七圣仙娘娘。据当地老人介绍,古庙“照远不照近”,凡来朝拜的远方客人有求必应,以祈求姻缘、子嗣为主。据说,鼎盛时期,每年七月初七“七姐诞”和八月十五“大金钟戏会”,都能吸引上万人前来参与,一度成为了该村,乃至全东坑镇的习俗。尤其后者更是热闹,人们在山脚搭起大棚聘请粤剧名班演唱九本,从八月十五开始,连唱四日五夜,轰动四方。

  彭屋村有11座祠堂

  除了亭岗古庙等众多庙宇外,彭屋村众多百年建筑中,还有石松公祠、四明公祠、野夫公祠、处静公祠、得月公祠、南圃公祠、逸闲公祠等11座祠堂。这些明清建筑,无不显示这彭屋村的宗祠文化非常发达。其中最著名、保存也最完好的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有着480年历史的彭氏大宗祠。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的典范之作,彭氏大宗祠是村民眼中的“镇村之宝”,曾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来拍摄,被传诵一时。

  彭氏大宗祠大门有一对联:“右拱天马左带龙江堂构擅一方之形胜,远祖彭城近宗琥珀螽斯衍百代之云礽。”前一句描述的是大宗祠的建筑形制,后半句解说宗脉,寄寓子孙繁盛。从我们能看到的讲,宗祠坐东北向西南,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四合院布局,由三十六支石头柱、木柱支撑而成,据说为本村彭氏十一世祖彭世潮历16年而建成。

  祠堂前有小广场,广场三面皆由红砂石柱子和栏板组成约100平方米的围栏颇为特殊。围栏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是密封的砌墙式,墙壁表面刻满花卉图案;上半部分为通透式的红粉石栏杆,造型各异。于东西两角,各置一只满头卷发的狮子,雄狮子脚踩绣球,此时子手抚幼子,相看两不厌,颇为传神。

  走进祠堂,站在宽阔的天井中,瞻仰这座480年历史的古建筑,让人不禁要想象一下过去的生活场景。祠堂两廊是“乐亭”,以前每当“开灯”或办喜事时,乐工就或站或坐在这里奏乐,春秋两次大祭时,更是锣鼓喧天,一派肃穆喜庆。祠堂中央为“觐亭”,为谒祖行礼之用,故红红砂石雕刻的围杆,奇葩异果、良禽祥兽等栩栩如生。亭前有一对联写着“进一步趋跄凛肃,历三级揖让雍容”,清楚地说明行礼的规范:凡彭氏族人入祠堂谒祖要严肃恭敬,先在觐亭行礼,再入寝室上香拜祭祖先。

  祠堂门墩和 龙凤柱的材料珍稀

  此外,据说祠堂还有“三宝”。 一是明代彭世潮画像。相传是著名画师曾子美先生所绘。此像画工精美,远看双目存神,不威自畏,近观线条流畅,精巧细腻,虽历四百余载,其色不变。

  二是祠堂大门两旁的一对门墩。门墩乌黑锃亮,坚硬异常,周围雕着花卉和麟吐玉书的图案,镌工精巧,灵动异常。据村民介绍,门墩的石材很稀有,一年四季非常清凉。在没有风扇、空调的年代,酷热的夏天,村民都争着坐在或躺在门枕上纳凉,抢不到门枕的就干脆坐在门枕旁,有事没事来聊天、听讲古,因此祠堂成了昔日全村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剧场。

  三是“龙凤柱”。该木柱光亮如玉,细看时,龙柱上的纹路犹如金龙穿云过雾,凤柱则有凤纹从下而上伸延缠绕,如同凤鸣九天。据说龙凤柱材质坚硬如石,五金不入。如今木柱上还有许多很小的口子,估计是那些爱探究的熊孩子用钉子实验时留下的。

  那么,这样难得的门墩和“龙凤柱”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彭氏大宗祠的建设者彭世潮在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期间,曾擒获过大盗夏元虚。提审夏元虚那天,有很多人到堂上请求他判夏元虚无罪释放。这引起彭世潮的思考,为何那么多人为一个大盗说情呢?深入民间调查后得知,原来夏元虚侠肝义胆,劫富济贫,所盗财物大都用于接济贫困者,深得平民百姓的拥戴。因此,彭世潮判夏元虚无罪释放。

  后来,夏元虚听说彭世潮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而辞官回故里,在家乡彭屋筹建大宗祠的事。为报答彭世潮的释放之恩,夏元虚行数千里路,送来一对琇石门墩和一对五金难入的木柱。

  听说此对乌黑透亮的门墩,出自山东省的琅玡山,而那对木柱就是竖在祠堂寝室的“龙凤柱”,五金难入光亮异常,其纹理又如龙似凤,至今还没有人说得出是什么木材,估计要请林业专家鉴定过才知。

  500多年历史的 古围墙还有200多米

  走出彭屋村,我们走向相邻的丁屋村,丁屋古围墙、丁氏祠堂、将军柱等一些历史遗迹,足以让我们回味。尤其是丁屋古围墙,弥补了我们在彭屋村的遗憾。

  丁屋古围墙位于丁屋村委会旁的一道斜坡上,有一段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围墙。由于年岁已久,现在已残缺不全,有的坍塌、被拆,黄色的砖泥裸露其上,树根、竹根把本来坚实无比的围墙撬开了一道道裂痕。目前与彭屋村接壤之处仅存下一段约200米的墙身,让后人谨记祖先保卫家园的艰辛。

  在古代,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分分合合之间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是动荡不安的社会。故中国的城、村、寨为保一方平安,以防外敌的入侵、贼人的抢劫,大都筑有城墙和围墙、村墙。丁屋古围墙建于大明正德年间,正是战争频仍,盗贼蜂起的乱世。

  围墙原先全长1200多米,高5米,宽4米,用青砖、红石砌成,围墙顶上铺着大青砖,既平整又宽阔,据说人骑马也可以在围墙顶上奔驰。围墙的东、西、北面筑起大围门,围门之间筑起十三个炮楼,炮楼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击口,供瞭望和射击之用,围墙顶上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方行的墙台,墙台之间互相呼应,建筑十分坚固,雄伟壮观。

  由于时间的久远,东门和北门都不知何时拆了,现在只剩下西门。西门处如今还有两个门楼,其中一个叫“光胎门”门上有副有趣的对联,上联:林林总总,下联:荡荡平平。上句说的是世间万物,下句讲的是君子胸怀。如今村民有红白喜事都要经西门出入,觉得经过这道门,更能“出入平安”。

  东莞素有“三间祠堂、四间庙”之说,丁屋村自然少不了“丁氏祠堂”。祠堂坐南向北,呈长方形,是一组左右通巷、深三进院落式建筑群,占地约500平方米。由长方形大理石铺砌而成的左右青云石巷,令庭院群相隔而座,相互廊道穿插。厅堂轩昂,庭院幽雅。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南方建筑的传统风格。
 

本文标题: 东坑“马坑片”古建筑多 门墩和龙凤柱的材料仍是谜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03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