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文物保护工作硕果累累,探索出一条适合青海实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这是记者从2018年全省文物局长会议上了解到的消息。
藏区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实施、大遗址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考古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果……文物,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记忆;文物保护,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的责任。
为加强我省藏区文物保护工作,着力提升文物保护与利用水平,我省将39个文物保护单位列入我省藏区“十三五”文博项目及投资计划。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众多房址、灰坑、灰沟、壕沟、墓葬遗迹,出土了陶器、铁器、铜器、瓷片、石器、玉器、骨器、角器等诸类文物标本近千件,进一步丰富了喇家遗址的文化内涵。争取国家财政资金11697万元,组织实施了青海明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实施了明长城湟中段、门源段、大通段、贵德段的抢险加固一期工程。截至目前,我省长城共树立保护碑53个,界桩199个,护栏7000余米,沿线12个县(区)均成立了长城保护管理委员会。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79个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郭麻日村被列入首批实施名单。11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村落中,共获批项目24个,落实资金7835万元。主动性考古调查项目——2017年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调查面积约80平方公里;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1个,发掘面积546平方米;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4个,发掘面积约计1700平方米。完成了《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再现文明——青海省基本建设考古重要发现》《青海彩陶保护修复报告》《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青海卷》《贵南尕马台》等考古发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