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福建省在唐代以前,一直都是中原人眼里的边陲之地。它的西南部山区,更是林深路隘、山海相逼,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里忽然成了媒体的关注对象,各种报道声称,在这片曾经蛮荒的土地上,发现了一些神秘土堡。尤其是圆形土楼,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人们纷纷猜测,这些庞然大物为什么在福建南部的深山里成群出现?这些城堡似的住居为什么呈奇特的圆形?斑驳的土墙后是否蕴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历史真相和现实证据在质疑中交织,层层推理中,答案才一步步显现出来。
20年来,黄汉民学者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究竟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创造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圆形土楼?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黄汉民,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土楼的学者之一,20年来他提出各种猜想,矛头都指向谁是福建土楼的最初建造者这个命题。1981年春,一次乡野调查让黄汉民来到了闽南的漳州,偶然的机会让黄汉民见到南靖县的怀圆楼。这样的庞然大物,看上去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很难找到突破口。
一扇厚而重的大门,是土楼的唯一入口,它似乎通向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但当黄汉民进入土楼内,却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天地。这看似封闭的土楼,里面却只是普通人的住宅。惊叹之余,黄汉民的心中有着各种疑猜。圆,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基本图形。而历史上,并不缺乏人们模仿圆形创造的物体,然而,把民居建成能聚集上百人的圆形,这在世界上却是绝无仅有。它为什么只出现在福建小小的山区里?初次见了圆楼后,萦绕着它的种种谜团在黄汉民心中挥之不去。当他听说,如果翻过山再往西走,会有更多土楼时,他便决定去看看,那里是闽西的地界。
在那边果然有更多的土楼,它们沿着小溪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看起来似乎有人在精心地进行规划。因为从外观上看,它们极为相似,都有高高的窗户,厚实的墙基,再加上封闭的大门。这一切正预示着土楼的主人要把什么拒之门外,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经过调查,黄汉民了解到,闽西的土楼里,居住的正是1000多年前从北方迁来的客家人的后代。翻阅史书,结合闽西当地的情况,黄汉民对客家土楼的形成做出了第一个推测:当年,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在闽西遇到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野兽和土著外族,到后来,可能还有凶悍的山匪!
圆土楼是客家人自我保护的最好家园,但存在一个疑点:为什么偏偏只有福建小山区有这种独特的住宅?
客家圆楼几百个房间一律大小相同,这种布局,对于传承中原儒家文化的客家人来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它的功能安排中,一楼二楼主要为厨房和谷仓,三层以上才住人,全楼唯一至高无上的是位于圆楼中心的祖堂。这是一种奇特的聚落方式,这种方式似乎只有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才能找到。在很多原始部落的遗址中,就可以发现这种以圆形为中心的聚落方式。因为那时候,生存和防御是第一需要,而圆形似乎更有利于集体的团结。
因此,从防御角度来考虑,当年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陌生的环境中,危机四伏,如何凝聚大家的力量,是他们最重要的需求。最后他们牺牲老幼尊卑的宗法礼教,选择了那种在当时完全违反常规的居住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共同进行抵御,保护整族人的安全。
然而,对于这种说法,黄汉民却认为还有疑点。当年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落脚的地方除福建以外,还有赣南和粤北。而在那里,他们也都聚族而居,但是那里却没有圆土楼。圆土楼的出现,会不会和闽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呢?
带着这个想法,黄汉民再次来到了闽西。经过调查,他发现闽西地区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之间的确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方楼出现得比圆楼要早,而方楼可能从五凤楼转变而来,这是客家人结合山区特点建造的,因为在危机四伏的福建山区,圆土楼防御性好,能省地省木材,并且能住更多的人,这样才能成为客家人躲避灾难的最好家园。二宜楼的发现,使得客家圆楼形成之谜又笼上了层层迷雾。
1987年,在闽南漳州的一次考察中,黄汉民偶然结识了漳州文物科科长曾五岳,曾五岳告诉他,在闽南的华安县也有一座叫“二宜楼”的圆土楼,华安并不是客家人居住地,为什么也会有土楼?
黄汉民到二宜楼考察后发现,它的布局和客家圆楼是不同的。200多平方米的公共大院被分割成了12个小单元。然而就是这种隔开的单元,却有相通的地方。在土楼的第四层,各个单元都有一个门,门开启后就可以在土楼的外层环行。而且,在二宜楼还有很多精美壁画,从这些壁画可以看出二宜楼确实为闽南人所建。随后,黄汉民发现闽南地区也有很多土楼,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楼都有明确纪年。
根据所有的证据,黄汉民有了一个猜想:圆楼,有可能并不是客家人首创的。它极有可能出自于闽南!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黄汉民四处搜集和圆楼有关的信息。1993年3月,当他听说漳州南靖县郊区发现有一些圆形山寨时,就立刻赶到了那里。而据当地老人讲,这些山寨是以前一位陈元光将军所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