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米家崖遗址 发现中国最早夯土建筑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1-26 16:03:29
核心提示: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刊登的一篇有关《揭示五千年前中国啤酒酿造配方》最新研究成果论文,使人们的视线投向“啤酒”出土地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米家崖村。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刊登的一篇有关《揭示五千年前中国啤酒酿造配方》最新研究成果论文,使人们的视线投向“啤酒”出土地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米家崖村。能享用上“啤酒”的5000年前的米家崖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

  翻阅当年的发掘考古报告,听考古专家的讲述,米家崖人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记者眼前。米家崖遗址有挖掘不完的宝藏,不仅把中国栽培大麦时间向前推进了大约1000年,发现了中国最早酿酒实物证据,而且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夯土建筑。

 
  令人赞叹的眼光

  米家崖人先祖的眼光不能不令人钦佩,他们为自己的部落选择了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米家崖遗址所在的关中,南有海拔3000多米的秦岭,北有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这两道山岭伸开臂膀,手拉手将关中包裹在中间,阻挡南方的热浪,遮拦北方的寒流,营造了一个格外宜人的环境,加之地势平坦,中有渭河纵穿,两侧有渭河支流呈树枝状滋润,土地肥沃,自古有天府之国美誉,因此115万年前就有蓝田猿人,到6000年前左右,成为仰韶文化的中心,留下大量文化遗存,中有西安半坡,西有宝鸡福临堡、南有蓝田洩湖、东有华县泉护村、北有铜川李家沟。米家崖就在半坡西面浐河斜对岸,直线距离三四公里,和后来汉、唐朝都所在的八水绕长安的长安在同一块地盘上,是关中的白菜心。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米家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这项考古发掘负责人邢福来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半坡文化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也就是半坡文化在这个区域衰败以后,米家崖聚落开始出现。

  米家崖人会不会是来自半坡的移民?

  研究人员通过对米家崖遗址发掘的尸骨研究,与古代各先民对比,发现其形态特征与代表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先民的半坡等仰韶合并组人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还不能下结论米家崖人来自哪里,但人挪活,树挪死,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米家崖人通过迁徙,在米家崖一带得到蓬勃发展。

 
  相貌很个性

  米家崖人与当时周边部落的人相比,相貌上很有个性。研究人员通过对尸骨进行详细研究,发现米家崖男人,鼻子高而窄,眼睛位置较高,头颅不仅上下长,前后也长,左右狭。这正是如今许多关中人喜爱的前贲颅,后贲颅。此头型,使得前额和脸都较窄。相对而言,半坡等仰韶文化合并组的人中等面宽,眼睛位置偏低,阔鼻。米家崖女子也是头颅前后、上下都长,且左右特狭,脸面窄,但眼睛位置低、鼻子较阔。而代表仰韶文化的半坡女人,头前后较短,眼睛位置略高,鼻窄。

  科研人员通过肱骨推测,米家崖人3名男子,最高的1.633米,最低的1.558米,平均1.586米;两名女子,低的1.452米,高的1.54米,平均1.496米。和现在人相比,他们都属于矮个头了。

  米家崖人的身高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远古同现在一样,都是男性高,女性矮,二是古人个子低,并非像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古人比现在人高。

 
  当年的高科技

  米家崖人手工业非常发达,有大量制陶业和制石、制骨、制革、纺织、编织等方面的能工巧匠。特别是在制陶业方面,他们掌握了选用高质量陶土并科学配方、塑坯造型、烧制火候等一系列高难技术。当时虽然塑坯造型仍以直接捏塑的简易手制方法为主,但已经会泥条盘筑和泥片套接、模制和轮制技术。

  邢福来评价,米家崖人在器具加工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小件器物做工很精致。

  虽然早在米家崖人之前的1万多年前,人类就开始摸索制陶技术,在米家崖人之前四五千年前,人类就掌握了制陶技术,然而到米家崖人时期,制陶还属于高科技,由专门的高科技人才来承担。但是其中简单的苦力活,多由妇女承担。

  米家崖的陶器量大而品种多样。考古人员在米家崖发掘出的文物,仅“修复起来的陶器,有四五百件。”有罐、钵、盆、瓮、漏斗、鼎、罐、杯、碗、鬲、斝、豆、甑、盉、鬶等等。虽然容器基本都是陶质,但是陶质器具却不限于容器,也有其他工具,如有纺轮、器座、锥及拍等。就是同一种用具,也大小、式样多种多样,如尖底瓶,根据口部特征就分为5型。

  当然,在米家崖发现的陶器,不一定都是米家崖人自己制作的,他们往往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用自己最擅长制作的陶器,从别的部落那里换取自己没有的陶器。他们以这样的形式,保持对外交流,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

 
  苦中有乐

  米家崖人像当时的其他部落人一样,以农业为主,用陶、石制的锄、刀、铲等农具刀耕火种。中美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当时食用的有黍、大麦、薏米。过去一般认为,大麦栽培在中国始于公元前2000年。有人称,早在5000年前,居住在青海的古羌族在黄河上游开始栽培大麦。研究人员发现,米家崖男人与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的柳湾组颅面部形态特征最接近。此两种放在一起,容易让人怀疑,这里大麦是由青海传来的。

  光靠农业尚不足以填饱米家崖人的肚子,他们还需要狩猎。参与狩猎的主要是力大、跑得快的男人。他们用弓箭和陶制、石制的镞射击,或用陶制、石制的球、矛等投掷,或手持陶制、石制的刀、斧等工具集体围猎。当时人烟稀少,周围到处都是林地、草地,特别是他们东边就是浐河,更是野兽时常出没的地方。鹿、野猪、狗熊等频繁来破坏庄稼,老虎、豹子、狼等甚至会闯入聚落伤人。为了保护农田、人身安全,他们也必须狩猎。

  当时的生活肯定比今人苦得多,但是,这并不妨碍米家崖人寻找一些乐趣。邢福来告诉记者,中美研究人员经研究认为,生活在西安米家崖一带的先民,可能已经开始享受喝啤酒的乐趣了。

 
  爱美求异

  米家崖人很爱美。他们在许多陶器上饰以绳纹、堆纹、弦纹、刻划纹、指甲纹等等。仅陶器盖上,有的盖顶周缘压印一周呈放射状排列的短直线纹;有的盖顶周边刻划成旋转齿状花边;有的盖顶表面近缘处压印一周短斜线纹,中间压印篮纹;有的盖顶边缘饰楔形压印纹一周。这些充分彰显了他们爱美求异的性格。

  米家崖人爱美的程度已经达到有与吃穿没有直接关系的“奢侈品”的程度。有的人头上插笄,手腕上戴相当今人手镯的石环,身上挂着穿孔贝饰、石璜、用动物獠牙磨制而成的牙饰。有的饰品用不同材料制作,如环、笄均有陶、石、玉3种。这些饰品,大小、式样、挂戴地方也各异。如陶环,外径大的有9.6厘米,小的有3.6厘米,厚的可达4厘米,薄的0.4厘米,宽度大的2.1厘米,小的0.3厘米左右;有的还有花边;有的戴手腕,有的挂身上,或挂其他东西上。

 
  推测为非正常死亡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得百病。研究人员在一具尸骨上发现其患有龋齿,还有两人患有眼窝筛病,此病是一种发生于眼眶顶板靠前部的多孔状病变,可能和低水平营养以及不良卫生状况诱发的缺铁性贫血有关。有人还患有脊柱裂病。

  研究人员推测,尸骨中,两男子年龄均在30至35岁之间,而一女子为25岁,另一女子为40至44岁。这反映,当时人寿命可以达到40岁以上。

  因为用于研究的尸骨不多,许多结论不好下。而且这次发掘未发现墓区,尸骨均发现在灰坑。邢福来说,米家崖遗址的灰坑有些像是房子,有的可能就是窖,有的可能是垃圾坑。

  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居民死后一般按一定的葬俗埋葬,“灰坑葬”说明奴隶的存在。

  对于米家崖灰坑发现的人骨架,研究人员推测为非正常死亡。对于其中一具身首异处的尸骨,他们认为,假如他是战俘,那么其颅部形态不同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史前人群,而接近黄河上游地区或者下游地区的人群是合乎情理的。

  有学者推测,灰坑中的尸骨,有的可能是地震等原因造成房子倒塌压死的;有的是不小心跌入窖中死亡;有的可能是被人杀害埋入废弃的窖中;有的可能是在某种仓促情况下,利用窖等坑草草埋葬的尸体。

 
  比以前的发现提早了300年左右

  米家崖人已经知道房屋坐北朝南的好处。考古人员在米家崖发掘的6座房屋,均为坐北朝南。

  米家崖人喜欢房子为长方形,而且南北长,东西略窄,每间面积11平方米左右。他们有单间房屋,也有三间排房式房屋。后者中间的房屋略大,且与两边房之间开有相通的门。通向屋外的门道均开在南边,居中。三间排房的门道宽1.2米,单间房门道宽0.75米到0.6米,长0.3米左右。

  最令人惊奇的是,考古人员在编号为F1-3的房屋遗址,发现宽45厘米、残高10至15厘米的隔墙墙体间为活土夯筑。另在编号为F2的房屋遗址北部中间地面上发现一个圆形火台。经解剖可知,此火台在室内地面未处理之前就已做好,并经过拍打,可能经夯筑,很坚硬。

  现在一般认为,大约4000年前人类初步掌握了夯土技术,考古发掘发现时代最早的实例,为大约公元前2600到公元前2100年之间的山西临汾南襄汾县陶寺遗址。

  邢福来告诉记者,经测定,米家崖遗址为公元前2900年前的遗址。

  如此说来,米家崖,是我国发现有夯土建筑时代最早的遗址,比之前的发现提早了300年左右。

  到了哪里?

  米家崖人虽然曾经辉煌,以致得到5000年后世人的关注,但是没有不散的宴席。

  邢福来告诉记者,米家崖人从半坡四期来到这里,到最后于客省庄文化晚期结束,期间时间大约为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2900年。

  也就是说,米家崖人在这里生活了500年。一个地方住了500年,污水、垃圾等肯定造成环境污染。考古人员在一个100平方米的探槽里就清理出9个灰坑。这显然不利于人类继续居住,要么人口逐渐自然减少直到灭绝,要么主动迁移。

  米家崖的衰败,是绝户了,还是迁移到了别的地方?研究人员通过与若干近代颅骨组比较发现,米家崖男人长相,有的地方像代表东亚类型的华北人和华南人,有的地方像代表东北亚类型的爱斯基摩人。与一份出自西安南郊少陵塬的周人女组比较,米家崖女组与之颅面部的诸多形态特征最为接近。这些是否说明,米家崖人起码没有全部离开关中,到周朝时,还有他们的血脉?

  邢福来认为,这些话都不好说,缺少证据。
 

本文标题: 五千年前的米家崖遗址 发现中国最早夯土建筑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