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文化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何规范市场行为、共建良性氛围,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面临“散小弱”等共性问题,要加强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翻倍增长,年均增速远超GDP增速,截至2015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约2.58万亿元,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2%。
但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缺口仍然不小,有专家表示,根据对“十三五”期间文化消费预测,到2020年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达16.65万亿元。此外,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在数量上存在不足,质量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间。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现象并存。
“目前文化产业面临三方面的共性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在日前举办的《写意齐鲁》作品展上,翰林书院负责人林虹表示,首先是文化企业“散、小、弱”的情况未根本改变,产业发展还处在低水平、高分散、缺乏竞争的阶段;其次,我国文化及相关产品进入了市场需求的“井喷阶段”,但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三是市场主体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部分企业借助市场的力量,成为了资本追逐的“宠儿”。但也有一些园区出现了亏损、企业倒闭、画廊行业持续低迷的现象。
“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给文化产业带来了调整的机遇。”她说,人们对文化产品有“量”的需要,对“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以创意性和新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新内容和新业态呈出不穷,这些都为文化产业提升带来了空间。例如书画产业,随着国学的兴起,人们对书画艺术的情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新的收藏群体,大众书画市场份额将是书画消费的巨大驱动力。
林虹还认为,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协会、学会等第三方机构的支持。要推进文化消费习惯升级、产业链各环节的完善;树立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等捕捉消费者心理和习惯;推动文化产品从单一向多元、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共同搭建平台,在文化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交流、互动和共享的氛围,实现产业发展的共生效应和集聚效应。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文化产业各类人才、尤其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还要不断提高。
“文化产业缺少的不是资金和资源,而是人才供应不足。翰林书院致力培养书画领域人才,并陆续引进有影响力和实力的专家学者,拓展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承的广度和深度。”林虹具体说道,书院努力发掘年轻艺术家,并为其提供创作环境和展示平台,不断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