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在今天的江苏常州,它是一座建于春秋时期的城,距今大约3000年。
淹城这一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洪涝。当江南地区遭受长时间暴雨侵袭时,很多网友感叹:要是我们生活在淹城,就不会被水淹了。
淹城不淹,这是它奇妙的地方。更奇妙的是,大旱时,淹城一地仍然碧波荡漾,滋润如常,好似人间仙境。
发现淹城,正是因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干旱。人们找水找到了淹城,却被这里的景象惊呆了。那是1934年,江南大旱,河道干涸、农田开裂,人们四处找水。当找到淹城一地,人们惊奇地发现,淹城河道里的水不但不少,而且清澈见底。有人就想一探究竟。当他们驾着小船来到这片水域的中心,眼前的景色让他们惊呆了:这冒出水面的长堤,不是天然的,更像是一面土墙,越过土墙,里面是一条小河,再往里,小河包围的还是一面土墙,而里面还有一条小河,这样从外向里,一共是三条小河三面土墙,依次围着,像是标准的同心圆。他们向当地民众打听,老人说,是他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流传下来的。
这一发现吸引了考古学者的注意,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考古学家卫聚贤,先后三次去淹城。卫聚贤考证,淹城长不到900米,宽800来米,共有子城、子城河、内城、内成河、外城、外城河六个部分组成。自古筑城,一座城池一条护城河,城池主要是方形设计,这是防守的需要,三城三河还是同心圆的环状设计,绝无仅有,不仅易守难攻,而且旱涝不侵,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就是一座古代的海绵之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常州内城河里发现了四条木船。经过考证,确定是春秋时期的遗物,考古专家从它们身上读出了怎样的信息呢?
从这些木船身上考古学家印证了淹城水网密布,舟船是货物运输、民众出行的主要工具。如今,最长、最完整,形状像“月牙”的一条,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楠木制作的,也就是材质最好的一条,摆放在南京博物院里。春秋淹城博物馆的这条最特别,是由整段木头掏空而成的。还有一条只剩船头,搬到常州前黄高级中学的科普基地里了。
淹城博物馆的这条船,长7.45米,船头与现代的小木船差别不大,船尾跟现代的大型轮渡货船有几分相似,是敞开的,专家说,它靠上码头后,人员的上下,货物的装卸都很方便,也非常适合在江南纵横交织的河道里航行。
春秋淹城博物馆
值得注意的是,船身曾用火烤过。文史专家说,火烤是古代造船的一项工艺,中国先民很早就意识到,木材经过火烤,能够迅速脱水定型,木质更加紧密,制成的舟船坚固耐用。我们的祖先真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