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角处的华丽:中国古建筑元素之“雀替”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3-28 11:42:32
核心提示: 雀替,古建筑特色构件之一。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

  雀替,古建筑特色构件之一。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虽然,它的雏形可见诸於北魏,但是到了宋代,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构件。明代之後雀替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


  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其形好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


  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于是雀替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後代的建筑都喜欢采用雀替来作为柱头装饰物。


  雀替的实用与美学


  在中华建筑中,大有无崔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雀替有用于室外,也有用于室内,按其形式,可分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等。


  从实用角度来说,雀替设置在柱头与梁额交角的地方,一能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还能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此外,雀替还可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雀替都用油漆或圆雕、浮雕、透雕的方法雕刻,明、清的雀替不仅彩饰,还浮雕卷草和龙等图案,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为常见的美学形式。在千余年的演变中,根据雀替位置和形式的不同,大体上可归纳成为七大类:大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龙门雀替和花牙子等。


  大雀替: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大雀替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一般不用这类雀替。

大雀替


  雀替:属于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而向左或右及下发展。雀替在宋代时已较为常见,且多用于室内,从元代开始在室内外随意使用,明、清时主要用于室外,而室内极少使用,明、清时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此为前代所没有。

雀替


  小雀替: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的变化。

小雀替


  通雀替: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通雀替


  骑马雀替:当二柱距离较近,此时梁柱交接处的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骑马雀替


  龙门雀替: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为了强调美观,造型会格外华丽。相较于其他雀替,龙门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

龙门雀替


  花牙子: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但变化万千,所以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

花牙子



 
标签: 古建元素 雀替

本文标题: 拐角处的华丽:中国古建筑元素之“雀替”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2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