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回音壁”居然是个偶然?恭亲王盖戏楼,靠的是捡废料。北京的牌楼,均非原样儿,难道都动过大手术?
天坛回音壁只是个偶然
要说起老北京的建筑奇迹,天坛的回音壁肯定榜上有名。根据声学家的研究,两个人分别站在回音壁东西配殿的后头,对着回音壁说话,甭管附近有多少游人,俩人互相的小声说话都能听得见。可问题来了,这天坛的回音壁在清朝的时候,是摆放祖宗排位的,它为什么要设计出这种奇特的声学效果呢?
其实乾隆以前都是干打垒、土坯子(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上黏土),这种方法每年都得去磨一磨、修一修,后来老感觉麻烦,就不如干脆做丝缝,用现在的行话说就‘磨砖对缝’,非告诉说里边有什么声学音响学,其实当时的匠人根本不懂这些,有回音纯粹是巧合了。
原来天这坛的回音壁的声学奇迹,居然是个偶然,造回音壁的时候压根儿没这么打算过。当年只是按照皇帝的旨意,把这儿的外墙盖成了圆的,取“天圆地方”之意,没想到居然造出回音来了。那既然原因这么简单,为什么如今的回音壁却很难复制出来了呢?每个偶然里边都有必然,这就不得不说说“磨砖对缝”了。
那什么是“磨砖对缝”呢?其实这是咱们老祖宗砌墙的规矩,一块四方砖得磨成楔子型的,沙子泥浆要抹在小头的这一边,而大头朝外,从外表看砖对砖几乎一点缝隙都看不出来。早年间最高档次的房子要磨砖对缝,次一点的也是丝缝(指砖之间的接缝很细,如同头丝线一样),相比之下现在的一些房屋只能叫“手指头缝”了,怪不得净出现“楼歪歪”、“楼脆脆”呢。
天坛的回音壁正是因为墙式磨砖对缝的,又刚好砌成了均匀的弧形,所以就产生了回音。至于回音壁神奇的回声位置,就都是后人自己琢磨的了。
捡废料的恭王府戏楼
堂堂王爷贝勒,拿着朝廷俸禄,也会捡别人剩下的吗?恭王府最开始是乾隆年间大贪官和珅的宅子,属于老北京的顶级花园,而自打恭亲王接手之后,他给恭王府里添的最有名的一件就是紫藤戏楼了,可您有所不知,恭亲王却是先捡剩料再盖戏楼。
当时鼎鼎大名的恭亲王奕欣要盖戏楼,看上了兴隆木厂存着的两架柁(柁是指房子的大横梁,是古代房屋最为主要的材料,用来支撑整个房顶),是修北海的时候剩下的,断面差不多一米。就是因为兴隆木厂还剩下这么两架好柁,就让他给盖了,就没让‘样式雷’出样子”。
他那个戏楼门外正是一大颗紫藤萝树,所以戏楼里面满屋子画的都是紫藤萝。因为戏台中间是不能加柱子的,一般的柁太小肯定不能用,所以这戏楼从柁开始就得是专门设计的。跟现如今一样,达官显贵家里要是想盖点有创意的亭台楼阁,设计师很重要,而兴隆马家只是施工队,出图纸的在当时就叫做“样式雷”,一般都是先由“样式雷”出立体烫样(指模型),兴隆马家再施工。
可恭亲王偏偏反着来,他在兴隆木厂的后院先看上了这架超规格的柁,别看在人家那儿是废料,搁在恭亲王这儿可是爱不释手,可这么大个儿的柁能干什么呢?他直接跳过了“样式雷”的设计,愣是可着这架后院里剩下的柁,盖起了这座赫赫有名的紫藤戏楼。
北京的牌楼都“动过手术”
老北京有不少牌楼,西四、西单、东单,都是因为那有四牌楼、因牌楼而得名,但是您有所不知的是,北京的牌楼却动过一次“大手术”。所有的北京牌楼,都已经换成混凝土的,现在只剩下国子监四个牌楼、雍和宫三面牌楼是‘原装’的,其他剩下的都已经改过了。北京的牌楼都成了假牌楼,是说的哪儿假呢?其实就是牌楼下面那些个柱子。一般牌楼的柱子都是通天的木柱,日子久了做维修是常理,可当年参加修牌楼,却是给他们做了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北京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做钢筋混凝土的,浇灌混凝土必须要实,模子拆下来才没有蜂窝麻面,比较光滑,这个结构才结实。但是那时候没有振捣棒(用来搅拌混凝土构件的机械),就使竹竿子搅拌,除了少数深宫大院里的牌楼,北京大街上的牌楼都拉上了钎杆,木头柱子灌上了混凝土,只有头上的斗拱还是原来的。
话又说回来了,好好的牌楼为什么要动“手术”给换上“假肢”呢,难道是老祖宗的手艺不够精良,牌楼立到现在要倒了不成?过去有牌楼时候是做轿子、骑马,现在都跑上大通道了(通道公交车的别称),一兜那牌楼就得趴下。比如颐和园前头的牌楼,当年慈禧太后坐着轿子骑着马都能顺利通过,而现如今只要是过个车,保准能把这牌楼给带趴下。为了防止这种恶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只能给牌楼按上“假肢”,对于颐和园的牌楼更有创意,直接把它围起来当交通环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