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考古学家近期正式启动一项丝绸之路(丝路)研究计划:准备利用古代动物DNA还原丝路文化交流,展现丝路大通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更多历史细节。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下,我国考古研究重镇之一的吉林大学近期启动名为“古动物DNA视角下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该项研究计划系统收集丝路沿线不同时期、遗址出土的家养动物,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动物样本开展全基因组分析,根据遗传结构的变化规律,重构家养动物群体交流的时空框架。
家养动物作为稳定的肉食蛋白质来源和畜力提供者,是人类开展贸易交流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通过迁徙或贸易交流活动,将家养动物从最初的驯化地点带到世界各地,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庞大贸易网络,进而形成了不同地区家养动物独特的遗传结构。
项目首席专家、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蔡大伟表示,通过对不同地区饲养的家畜进行古DNA分析,能够准确反映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是一个展现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的全新视角。
据介绍,人们通常将公元前138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起点。然而近年来的一些考古学证据显示,东西方人群间文化交流在史前就广泛存在,甚至可能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基于此,上述研究将时空范围设定为距今5000至2000年前的丝路沿线地区。研究的对象是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丝路沿线遗址出土的马、黄牛、绵羊和山羊。
科研团队希望通过研究,一方面为丝路沿线地区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宣传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增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理解、信任,加深文化历史认同感。
该项研究计划分为6个阶段进行,在2022年完成研究成果。蔡大伟说,此项研究不仅局限于中国,研究人员还会赶赴众多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我们希望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共同为揭示辉煌的丝路文明和更多的历史细节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