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毡是哈萨克姑娘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原料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比普通毡子要厚,多为双层,主要用于 毡房的地面上,在保暖的同时能够起到美化房间的作用。
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申报的柯尔克孜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袭红色的新疆舞裙,上面用金线绣着带有浓郁维吾尔族民族风情的各种花纹,头上带着一顶俏皮可爱的朵帕小花帽,帽沿上还插着一根翠绿的羽毛。印象里的新疆姑娘就是这身装扮,少不了五彩绣花带来的风情万种。
新疆,是五彩的,有靓丽的舞裙和鲜艳的花毡。少不了柯尔克孜族刺绣和维吾尔族的花毡。
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多采用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等图案和几何图形,颜色以黑、白、红、蓝、绿等基本色调为主。
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意义:黑色表示深厚博大,顽强朴素;蓝色与天空同,被视为神圣高贵之色;红色表达着欢快、热烈和幸福;绿色象征春天和生机勃勃。柯尔克孜人对白色一往情深,因为白色能引起月亮、面粉、棉花、乳汁等一切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也有纯洁、真诚的寓意。
其中,山峰图案更是必不可少的。柯族人眼中的山多是雪山冰峰,圣洁纯白,在他们的手下,山峰也被绣成白色,纯白的三角形,沿着衣领、裤脚、袖边,或是 花毡、墙围的边款枕头的顶端被褥的周边绵延起伏。有时,三角形是黑色或是红绿相间的,黑色代表土山,红绿相间代表着红山与青山。
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边。短上衣的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适宜游牧骑乘。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继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新疆妇女的编制技艺也十分精湛。他们编织的 挂毯、地毯,花色图案精美,花毡、 白毡帽、银质马鞍、木制碗、盒等精巧美观。
花毡是哈萨克姑娘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原料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比普通毡子要厚,多为双层,主要用于 毡房的地面上,在保暖的同时能够起到美化房间的作用。夏季是哈萨克妇女制作花毡的旺季,从打羊毛、擀毡子到缝制,全用手工,大家一起帮忙,构成草原上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
哈萨克妇女大致制作三种花毡,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
剪羊毛 在夏季和秋季要剪羊毛,把剪下的羊毛按羊毛的质量、品种、颜色进行分类,把做花毡的白色羊毛单独分离出来,准备擀毡用,一般选用秋毛,秋毛的质量好。
打羊毛 把剪好羊毛(做毡子用的)均匀地摊在大张皮革上(一般选用牛皮或骆驼皮革),几个妇女围坐在羊毛的四周,双手用70—80厘米的细柳木条抽打,至使羊毛篷松为止。
擀毡子 把篷松的羊毛平铺在芨芨草编得草帘上,厚薄依用途而定,然后均匀地洒上水,这样容易使羊毛粘拈在一起。再把铺有羊毛的帘子紧紧地卷起来,并用羊毛绳捆紧,套一条带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脚踢踩,约2—3小时,待羊毛形成生毡子后解开芨芨草帘。
绘图设计 哈萨克族的花毡用途较广,根据用途可将花毡分为:火头花毡、上座花毡、床上花毡、嫁妆花毡等,不同的花毡、不同的用途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哈萨克族妇女在设计时,不用样本、不用图纸,全凭脑子中的记忆和现场发挥,直接在白色的毡子上,用木炭画出各种图案。除了要设计图案外,还要对花毡的布局、花毡的边沿、采用的工艺等内容都要进行设计,这充分表现了哈萨克族妇女的聪敏才智。
图案染色 根据花毡的设计需要,把花卉和图案部分要进行染色,过去染色的原料大部分是矿物类,当地的红色哈巴土;植物类,从岩石表面刮下附着物制成各种颜色,从植物叶或果实提取颜色。但现在大部分用化工染料。染的方法是:按比例在搪瓷盆里用开水把染料冲开,把需要染的毡片(剪好的图案和花卉)放在盆里染2—3分钟即可,然后拿出来晾干、压平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