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袭击风驰雨骤,看古代建筑如何拯救?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7-12 10:28:34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古建中国
核心提示:一场大雨,也许你发现城市设施不灵时,却有不少古建筑安然无恙。古建筑景区内毫无积水压力,还能享受到雨景观幽的妙处!
你那里的雨有多大?

像杉菜离开道明寺那天那么大,
像直树偷电动车那天那么大,
像依萍找他爸要钱那天那么大,
像二月红前来求药那天那么大,
像扶摇杀敌人那天那么大,
......

这是近段时间刮起的形容雨大的梗。

随着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
“玛莉亚”来袭,
我国台湾福建浙江等5省
将遭狂风暴雨。

大雨、阵雨、雷阵雨、暴雨......


 
这样的天气,
只适合宅在空调房
玩玩手机吃吃西瓜,
而热爱工作的你还要上班。

下雨的日子,总是能听到——

“积水都到大腿了”
“这里淹了封道了”
“今天划船回家”
“过马路跟过河一样”
“过道像水帘洞”
......


 
这里淹了那里淹了,
一场大雨就把各地的
排水系统给暴露了。

也许你发现城市设施不灵时,
却有不少古建筑安然无恙。
古建筑景区内毫无积水压力,
还能享受到雨景观幽的妙处!

原来是古人高超的排水妙招,
古代很多建筑在修建的时候,
就设计了排水的系统。

来看看古人的智慧↓↓↓

古 代 排 水 秘 籍

中国古建筑防水有
“以排为主,以防为辅”、
“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的理念。
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积累了
丰富的建筑防水经验,
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的
建筑师们所采用。

屋顶排水

古人首先是从屋顶下功夫。

古代建筑的屋顶,
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
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
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
利用陡坡使水急下,
再因惯性冲出檐外。


 
屋顶的建筑材料
考虑了防雨的需要,
这就是瓦的应用。
不过早期的瓦吸水性很强,
很容易造成渗漏;
后来瓦的品质得到提升,
与瓷器相当。


 
瓦,辅以金属、琉璃和锡等材料,
使中国传统的屋顶成为“防雨能手”。

沟渠排水

有这么给力的屋顶,
雨水基本不会渗入
屋内或停留在屋顶,
但从屋檐泄下的水,
积在院子里也是件麻烦事。

作为明清两朝皇宫的
故宫——紫禁城,
如此宽广的地面、众多的建筑,
600多年中未受积水之苦,
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故宫强大的排水能力,
来自各种或明或暗的
导水沟渠有效配合。
故宫的地面上有很多形状
像铜钱一样的孔洞,
被形象地称为“钱眼”。
其实就是排水系统的进水口。


 
雨水从“钱眼”进入
各种明沟暗渠之后,
怎样向外导出呢?

故宫中有很多螭首,
三大殿三重台基上就有多达1142个!
它们其实是排水系统的出水口。


 
地面和沟渠中的雨水,
从这上千螭首中发泄而出,
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不过,无论怎么引导和排放,
雨水似乎仍然在地面上流转,
但故宫的地面却没有形成积水。
那么这些水最后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是这里!
天安门外有著名的金水河,
准确地说是“外金水河”。
而在午门之内,
太和门前流经的则是“内金水河”,
它是紫禁城的内河。


故宫北门神武门
地平标高46.05米,
南门午门地平标高
44.28米,北高南低。
故宫的排水系统,
利用中央高、四周低、
北部高、南部低的形势,
迅速将雨水汇总,
排入内河,流出宫外。

地下排水

不过,哪能什么地方都临河临湖呢?
要是附近没有水面,
沟渠引导的雨水要往哪里导呢?

古人在面临这种状况时,
利用庞大的地下水径流系统
来排掉多余的雨水。


 
地下排水的典范,
要数故宫西北的北海团城。
团城已有800多年历史,
明代时重修了城墙,
城墙上找不到一个出水口,
地面上也没有任何沟渠,
但是不管下多大的雨,
地面都不会积水。
那么团城是怎么排水的呢?


这奥秘,
就藏在地上铺设的青砖之中。
地面铺设的青砖,
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
这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地上的部分。
其实,团城的青砖造型很有讲究,
除了供人行走的甬路以外,
大部分地方铺设的方砖,
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


 
这对排水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青砖本身渗水透气性好,
雨水透过青砖之间的接口,
就进入到地下三角形的缝隙当中。

砖缝越向下越开阔,
雨水自然不容易停留在表层,
而是渗入地下,
通过地下水系统缓冲和渗排出去。


不仅如此,团城的地下
还另有一套排水系统。
团城的地面上虽然没有沟渠,
但是分布着一些井盖,
这是团城排雨水的进水口,
却不见出水口在何处。


 
原来这玄机又在地下,
井盖的下面是一口口竖井。
这些竖井不是互相孤立的,
一条“C”字型的涵洞,
将这些竖井串联了起来。

雨水通过竖井进入涵洞,
利用青砖良好的渗水性
能与地下水系统沟通,
达到排水的目的。


 
古人的排水智慧令人敬畏,
华夏建筑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值得如今的我们学习和发扬。
 
 

本文标题: 台风袭击风驰雨骤,看古代建筑如何拯救?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49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