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秦始皇陵铜车马:帝王的座驾,青铜之冠!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7-25 15:15:45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古建中国
核心提示:西安最贵的车......比起动辄几百上千万的豪车来说,这个的“铜车马”可是无价之宝!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除了上期我们了解的跪射俑外,还有一件国宝,同样让全球瞩目,那就是秦始皇陵铜车马。


  有网友聊天时问起,在西安街上拍到的某一款品牌的豪车应该是西安最贵的车了吧,立即有人回应,并不是,“铜车马”才是西安最贵的车。


  对于古城西安的人来说,比起动辄几百上千万的豪车来说,西安的“铜车马”可是无价之宝。


铜车马的出土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铜车马的形制是模仿实实在在真车的形状。


  以前考古发现的车都是木质的,出土时已腐朽,而铜车马的出土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车驾的真实面貌。



  精工细作的秦陵铜车马,在作为陪葬品设计制作之前,很可能对真实的车马做了系统测绘,是两千年前中国成熟的车辆构造和轭靷式系驾法的实证。


  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1980年,在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20M处,出土了两套铜车马,经修复后于1983年对外展出。


青铜之冠


  两乘车主体为青铜铸造,是我国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铜铸马车,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


  两套铜车马按出土时的前后顺序编为一号铜车马和二号铜车马,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


  一号铜车马,车马通长225厘米、高152厘米,重1061公斤;二号铜车马通长317厘米,高106厘米,重1231公斤。


  一号铜车是车队中的立车,起到警卫和征伐的作用;二号铜车是安车,作为皇帝的乘舆。


一号铜车马


二号铜车马


  两车主要用青铜铸造而成,并配有大量的金银饰件,整个车、马、人都是当时按照秦始皇御用车队中的属车尺寸缩小1/2仿制而成的。


  铜车马的制造繁复、难度大、工艺精湛。3000多个碎片,近7000个零部件。两套车马整体设计严谨合理,零部件虽多,但组装搭配巧妙,功能明确。



  铜车马造型准确,细部的真实和鲜明的质感是这乘铜车马造型艺术的一大成就。车马通体彩绘,图案花纹风格朴素明快大方,以白色为基调的彩绘肃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银构件,更显得华贵富丽,这套大型的人俑车马代表了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战车的尾部,可供2人站立。还配备了遮阳伞,这把伞据说可以360度调节,好先进的装置,这把伞除了可以遮阳外,还可以当武器使用:拿下伞架伞柄就是一只长矛。不得佩服古人的智慧,一物二用。



  铜车马不仅展示了秦代合理的系驾方式、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美轮美奂的彩绘艺术,它的发现为研究古代车马的结构、系驾方法、雕刻艺术、冶炼技术、天子乘舆制度和金属制造工艺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铜车马的新车库


  现有的展陈环境只能单一展示铜车马本体,无法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展厅有限的承载量也不利于文物保护。


  为了充分展示秦陵铜车马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全面阐释秦代车马文化。去年12月,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举行建设工程开工仪式。


  新建成的铜车马博物馆将利用多种手段,多角度展现铜车马内涵元素,并利用VR等数字技术提升参观体验,让观众零距离感受国宝魅力。



  历史慢悠悠,曳过一尾舒适、冗长的车轮前进着。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三秦大地,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化,留下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无论是横扫六合的强秦,还是马踏匈奴的雄汉,或者是万国朝贡的大唐,都在长安留下了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下期预告:战国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馆


 
标签: 国宝 文物

本文标题: 国宝︱秦始皇陵铜车马:帝王的座驾,青铜之冠!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56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