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秋节的起源,看法不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而由于《礼记》有“秋暮夕月”的记载,祭月、赏月、拜月的习俗被流传千年,所以提起中秋,人们总会想到月亮以及与月亮有关神秘传说。
嫦娥奔月是最具代表性月宫传说,嫦娥在偷窃了不死药以后,化为仙女升入月宫,在赏月时月亮上隐约显现的图案难免会引起人们美好的瞎想。但《淮南子?览冥篇》《初学记》《天问》《灵宪》等史书中均提到“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所以更能代表月宫的是蟾蜍。而另一位月宫代表玉兔的起源传说就更多了,人们熟知的玉兔常塑造成用研杵捣研钵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对蟾蜍和兔子十分钟情,给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征,有不少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所以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陕西的博物馆里有哪些关于它们形象的文物吧!
汉“蟾蜍玉兔”瓦当
宫殿用瓦。直径22.0厘米,边轮为三角形规矩形纹。当面左侧为一只玉兔,右侧一蟾蜍,外围布满桂树树枝,树枝外一周连珠纹。当面将月宫盛况表露无疑:玉兔狂奔,蟾蜍出水、桂树环绕,美轮美奂。出自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现收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金乌神鸟”、“蟾蜍玉兔”和“益延寿”三枚瓦当并称为“天人合一”。
“蟾蜍玉兔”取意于民间传说月宫里的蟾蜍、玉兔形象。瓦当当面蟾蜍短尾圆目鼓腹,四肢屈张作跳跃状,玉兔鼓目长耳翘尾,作腾空奔跃状,汉代瓦当艺术的浪漫色彩在该瓦的造型上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融汇。
东汉蟾蜍月食图
新莽——东汉时期文物。现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横84厘米,纵71厘米。2000年陕西省旬邑县百子村汉墓出土,此图位于墓前室东侧顶部,蟾蜍四足伸展,呈向上爬行状,每爪三指,颜色为紫色上饰以黑、红斑点。
棺木画
来自于1500年前新疆青海一带少数民族军事将领的棺木前挡板和后挡板,曾被人贩卖至国外,后被收藏者买回并藏于曲江艺术博物馆,前挡板所画三足乌代表太阳,后挡板画蟾蜍月食代表月亮。汉代王充《论衡·说日》中记载:“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这是一组最美的中国神话传说,是古人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想象。
唐代滑石兔
1956年在韩森寨基建工程中发现的,墓主人已经不可考。现展出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件少见的唐代圆雕作品,唐代玉石少,所以用滑石来替代玉料。有趣的是,因为造型饱满,线条流畅,外观质感光滑,与鼠标外形相似,曾被网友称为“兔标”。专家介绍称唐时滑石兔是压席子用的席镇,兔子被寓意太平盛世,是当时流行的玉器形象。唐朝时床榻上要铺一个席子,用席镇压住四角。席镇比纸镇更早出现。
月宫婵娟镜
现藏于西安博物院,取材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淮南子·览冥篇》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初学记》接着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说嫦娥偷窃仙药,抛弃丈夫升入月宫,所以被贬化为丑陋的蟾蜍。然而人们心中的嫦娥是美好的化身,绝不会是难看的癞哈蟆,所以三个形象会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