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建都史已有近九百年,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北京自元代起便召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为宫廷服务。各地手工技艺的精华由民间汇聚到北京宫廷,在不断地融合与升华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品,直至清代达到了中华传统工艺技术的高峰。
“燕京八绝”,它们繁复奢华的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景泰蓝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春秋时已有此技术,到明代景泰年间制作最为精美而著名,故称“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玉雕
在玉雕漫长的工艺发展历程中,明清时期,玉器开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
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为中心。清代,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来到北京,形成了集两家之长,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
牙雕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汉族民间工艺美术。目前牙雕制作为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
牙雕旧时又被称为“皇家工艺”,产品主要作为皇家贡品。北京牙雕以仕女、老人、佛像、器物、花卉等见长。
雕漆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
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
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雕漆是北京特有的工艺。
清代的雕漆工艺纹样更加细腻华贵,往往集绘画、雕刻和漆饰工艺于一身,创作出了难得的精品。
金漆镶嵌
金漆镶嵌是一种汉族漆器艺术珍品,向来为皇家所用。以木胎成型、髹漆,然后在漆底上运用镶嵌、雕填、彩填、堆古罩漆、刻灰、平金开彩、断纹、刻漆、金银、罩漆等装饰技法。
清王朝灭亡后,这门原本主要为宫廷服务的漆器工艺传向民间。
金漆镶嵌工艺技法有几百种,主要是材料全部需要天然材料,包括矿物质和中草药等,所有的工序和技术完全需要手工操作,金漆镶嵌传统技法分为木胎,漆胎,髹饰,金漆彩绘四大部分。
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
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
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北京、成都两地,且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
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
宫毯
编织地毯在我国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早在元代时,元大都就已有专为皇宫编织地毯的作坊,到明清时期,则已大为发展。
清雍正元年在北京织染局里有9名毯匠专门为皇帝编织地毯,咸丰年间,大批西藏织毯工匠进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兴盛繁荣。
北京手工织毯制作工艺考究,图案丰富多彩,因为过去曾是皇宫专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宫毯。
北京宫毯则以传统图案著称,融中国绘画、刺绣、织锦、建筑装饰艺术于一体,有京式、古纹式、民族式、锦纹式、花鸟式等等,图案讲究纹样对称,给人以四平八稳之感,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气息。
京绣
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
京绣中最好为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
燕京八绝的“绝”不单指“技艺绝伦”,也表示了它们的传承正面临“绝境”——工艺大师们基本都已步入古稀,年轻的继承者严重匮乏。如果这些繁复精美的工艺技巧统统失传,那将是我国文化的一笔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