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错金铜博山炉——缥缈仙山外 香凝一炉中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8-14 13:33:06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古建中国
核心提示: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琴棋书画,香茶药酒,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寄情之物。


  单独一项都够他们痴迷一辈子,而与这八项相关的器具,自古以来其精彩程度也毫不逊色。



  香之于古人,是与神灵、祖先沟通的重要媒介,祈祷祭拜必要焚香。熏香,可祛除室内污秽之气,缕缕幽香中,多少文人才子在香氛缭绕之时才思泉涌。


博山炉的产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


  香炉,自古是众多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考古资料显示,自西汉晚期开始,近半数的墓葬中都随葬熏炉。它的出现与当时熏香原料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直接相关。



  中国历代所使用的香料品类繁多,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称为薰草或蕙草。将之放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但焚烧时烟火气很大。


  西汉时,龙脑香、苏合香等树脂类香料传入中土,馥郁芳香远过于茅香,得到广泛喜爱。


  它的熏香方式却与茅香有很大不同,即树脂类香料并不像茅香那样可以直接燃烧,而须在下面承以炭火,与它配合的熏香器具自然要随之变化,于是出现了博山炉。



  在众多熏香炉具之中,博山炉是别具特色的一类,是两汉时期盛行的熏香炉具。


错金铜博山炉


  在两汉时期的王侯贵族墓中,出土了很多博山炉,而最为精美的当属1968年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错金铜博山炉,中山靖王的心爱之物。



  错金铜博山炉,高26厘米,通体错金,它是国内现存最精美的西汉青铜器之一,可谓旷世奇珍,身价不凡。


  1993年9月,该炉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一级品鉴定活动中,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博山炉纹饰自然流畅,金丝有粗有细,细的犹如毫发。



  炉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装饰着山峦,秀丽的自然山景,产生行云流水般连绵不断的艺术效果。


  炉盖的山峦、神兽、猎人、小树等都用金丝错出细部轮廓,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山峦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峦高处,成了一位“看客”。



  猎人们身背弓弩巡猎山间,或追逐逃窜的野猪,几棵小树点缀其间。两千年前的猎捕场景,被定格在了一只香炉上。


  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透雕三条蛟龙腾出海面,象征着波涛汹涌的大海,炉盘的下部连接大海和仙山。



  这种错金勾勒渲染的方法,既体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极大的耐心,又使景物更显生意盎然。表现出当时手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高度发展水平,且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良工巧匠这种充满不确定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能将整个世界变成它的留白。


  此炉造型生动,制作精美,是汉代文物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缥缈仙山外


  汉代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非常崇信神话世界,向往神山仙境。人们寻仙求仙希求升仙,帝王遍求永生之法,这种思想反映在熏香上。



  传说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的盖部高而尖,铸成重叠山峦的模样。


  当点燃熏香时,香烟从炉盖的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亦真亦幻,犹如海上仙山。



  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在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博山炉中燃烧着香木制成的燃香,两道烟气并作一道直直的烟,好似凌驾仙境一般。从而可见,博山炉表达着古人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


  流行的云纹发挥了奇效,错金工艺醒目了升腾旋绕的云气,赋予整座山峰充盈的神秘感。



  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下期预告:长毋相忘银带钩 南京博物院


 
标签: 国宝 文物

本文标题: 国宝︱错金铜博山炉——缥缈仙山外 香凝一炉中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69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