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百家 | 墨家和儒家的显学之争!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8-24 09:17:00
核心提示:墨儒两家同为先秦时期的显学,缘何步入秦汉之后,墨家渐渐地消声觅迹,而儒家则取代法家成百家的魁首。

  墨儒两家同为先秦时期的显学,缘何步入秦汉之后,墨家渐渐地消声觅迹,而儒家则取代法家成百家的魁首。其实,这问题在战国末也有端倪。墨家虽然是战国的显学,但是在战国后期,墨家已经式微了。而墨家的式微分为两个因素:



  一是墨家的巨子制度太江湖了,对诸侯王来说是隐患。举例来说,孟胜作为巨子,竟然为了替朋友阳城君守城用巨子令召集墨家门众。阳城君的城池被楚军围攻是因为阳城君犯了罪而拒绝伏法。之前阳城君在楚悼王的葬礼没有遵照楚国法令,他携弓箭入室,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虽然阳城君这样做的本意是为了射杀吴起,但结果他犯了列兵于入室,射中了王尸,违反了楚国的法律。楚肃王继位后是按律治罪,而阳城君拒绝服罪,退守封地。所以才发生了楚军围攻阳城一事。孟胜帮朋友的行为看起来很仗义,实际上他跟阳城君一样都直接无视楚王的君令。这一行为,用韩非子的话来说是典型的以武犯禁。


  二是墨家主张的非攻不符合当时诸侯利益也不符合一般人的利益。墨家的非攻内容核心就是维持东周的现状。现实问题是诸侯们总是想着要攻城略地的。因为诸侯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当天子。当天子,肯定是要并天下的。可是不攻城略地又怎么去并天下。然后,天下合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好处肯定是大于如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非攻,只是听起来好听。实际上对大部分人来说不符合利益的。举例来说,比墨子说服楚惠王放弃攻克宋国,虽然短期保住了宋国,但是宋国依旧被灭了。这一期间宋国人该打得仗也根本没有少打。


墨子


  综上两点,墨家在战国时期就已然被诸侯们看重了。秦汉时期,墨家消声觅迹也不足为奇了。反观儒家能这么常青树,客观来说无论说孟子之儒,还是荀子之儒,他们主体思想符合诸侯利益的。韩非子说儒以文犯禁,但是实际上这话不尽然。推崇周礼的儒家,本质上严格说是不能算犯禁者。因为周礼本身是一套典章制度。作为典章制度,内容不仅仅是礼和乐部分,涉及到了行政的一些制度。推崇周礼的儒家是遵守周制的人。


孔子


  不过,进入东周之后,周天子的权威下滑,周礼渐渐式微。诸侯国开始兴起了变法的热潮,法家得以在战国大放异彩。法家和儒家之争,不是在于遵守或者遵守律令的问题。而是尊先王之法,还是尊后王之法的问题。法家的主体主张“法后王”,儒家如孟子这类主张“法先王”。这样的观念差之下,所谓的儒以文犯禁,更多是责难主张法先王的儒家违背法家主张的新法。这其实是一个观点差。从遵守典章本质来说,儒家相较墨家来说,显然是尊重君命,也是遵守诸侯之法的。而战国末,儒家也并非全部都主张法先王。荀子之儒就主张是“法后王”的。荀子跟韩非、李斯等人的区别在荀子强调隆礼,韩非等法家强调隆法。然而,儒家之礼和法家之法,其实都是约束道德的工具是礼,而法律本身是最基本道德。儒家和法家是可以相结合,而墨家的思想跟儒家、法家很难结合的。因为墨家的巨子制度和非攻思想,都是法家、儒家所不赞同。



  法和儒两派思想点结合发展出法儒,也是董仲舒之说。其后,汉武帝独尊儒术运用了董仲舒之说。这点上,成就了儒家在其后两千多年里久盛不衰的。


 

本文标题: 先秦百家 | 墨家和儒家的显学之争!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74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