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活方式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就住的房屋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古民居的形式有很多种,碉楼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在不同地域,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追求也是不同的,综合反映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是我国较为珍贵的文化瑰宝。
这个特殊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碉楼。
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它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综合地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楼应为广东江门开平碉楼,它应是众多碉楼中的典型代表。
鸦片战争以后,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有了些产业。到了民战乱时期,开平因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因此,土匪在开平一带集中作案。
因在多次劫掠中,有人将劫掠的人救回碉楼安置,有效抵制了匪徒的劫掠,因此,大家觉得碉楼在防范劫匪中起了作用,为保人身财产安全,便大力兴建碉楼式的楼宇。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而且在楼内开设射击孔。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
开平碉楼从建筑材料还可分为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是由多家集资兴建,每家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居楼则是富人独家出资建造,有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其中生活设施完善,起居方便,造型多样,外部装饰性较强。而更楼则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等地,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