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 包拯得罪那么多人为何还能连连升官?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9-01 08:50:03
核心提示:演义版的包拯不避权贵,公正不阿,让人敬畏。正史中的包拯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正史中的包拯也是一位犯颜直谏,抨击同僚,敢与皇权作战的官员。

  演义版的包拯不避权贵,公正不阿,让人敬畏。正史中的包拯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正史中的包拯也是一位犯颜直谏,抨击同僚,敢与皇权作战的官员。然而,宋代与唐代相比,皇权更加强大,权力更加集中了,包拯凭什么能挑战这么多人?


  更重要的是,他挑战了那么多人,并没有受到责罚,反而步步高升。尽管也有过犯错被贬的经历的,但是很快就会再度高升,并创下了为官26年升迁27次的记录,不仅宋代罕见,在中国历史上也很罕见。在政治斗争极为残酷的宋代官场,他是如何生存的?


包拯


  从朝臣骂到皇帝


  包拯是个极为刚直的人,做地方官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一切依法办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地方官掌控地方全权,他有这个机会。然而,包拯做中央官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不仅弹劾官吏,对皇帝也毫不客气。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这两个职位非常有意思,值得说一下。谏议大夫在唐代原本是宰相下属的一类官职,是宰相与皇帝沟通的中介。一般谏议大夫是负责批评皇帝的,他们是由低级官吏升任,一般选择名望高、资历浅的人。


  谏议大夫经常批评皇帝,皇帝一旦不开心,他们就会请辞,一旦请辞名望就会上升,未来的前途会更好。所以,谏议大夫对皇帝的批评是极为严格的。这是代替宰相把宰相想说的话说出来而已,让皇权与相权保持相对的缓和。


  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台,原本也是政府下面的机构,后来从政府剥离出来,专门负责监察政府。不过,宋代的谏议大夫不设机构,由皇帝任命,也是监察政府的。于是,皇权加强了,御史中丞、谏议大夫都是针对宰相为首的政府的。


包拯


  天圣五年的进士总共录取了1418人,这些人中,出现了这么多高官,在大宋一朝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出现了一甲前三名同为宰执的局面,在当时前所未有。这一届科举出现的人才多,直接导致了包拯有机会获得“同年”的帮助。


  宋代的政治有明显的“同年政治”的特征,不仅宋代,其他的朝代也是如此。同年登科的人很容易结为党羽或者保持很好的同盟关系。包拯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他在做中央官时,极为迅速的升迁,与当时的宰相文彦博以及他的继任者韩琦关系巨大。


  这两个人都是包拯的同年,同时包拯与文彦博还结为儿女亲家。文彦博第二次担任宰相的时候,包拯被升为御史中丞。文彦博是北宋政坛常青树,三度担任宰相,服务四位皇帝。而包拯正是在他的庇护下才平步青云的。文彦博执政时代,包拯扳倒了两任负责帝国财权的三司长官,最终自己做上了这个位置。


  包拯与其他的同年高官都保持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弹劾过中央要员,如“国丈”张尧佐、宰相宋庠、三司使宋祁与张方平等;也曾揭发过地方贪官酷吏,如王逵等人。现存《包拯集》的187篇文章中,其中55篇中明确批判了61位本朝人物。


  这61个人物中,只有2位是天圣五年科的同年。除了这两个人外,包拯为官一生,从未批评过任何天圣五年科的同年。这就是包拯为官的技巧和他聪明的政治运作。尽管他是一位清官,但是实现清官志向的手段也是比较灵活和世俗的。


  结语


  从包拯的故事可以看出,成就一位清官的未必是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和不向权贵低头的气质,而是他懂得在高压下生存的技巧,同时又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获得实现抱负的权力。仅仅是一腔热血和满腹慈善的人,是没有办法在大宋的官场活下来的。


 
标签: 包拯 历史 文化

本文标题: 人物故事 | 包拯得罪那么多人为何还能连连升官?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8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