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在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切忌为了绿色而绿色,不顾具体实际,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应该是被动式的,即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可适当应用一些现代绿色技术,但千万不要刻意去套用。
其实在如何科学合理运用绿色技术问题上,各地的传统民居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以开平为例,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碉楼跟古村落,在如何实现建筑的绿色舒适节能上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碉楼跟古村落究竟有哪些绿色技术能给我们以启发?
在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的自力村碉楼群和百合镇的马降龙碉楼群,由当地华侨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数十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及传统民居。
它们不仅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建造上更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本地建筑材料和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
尽管夏季南方的天气十分闷热,但走进这些碉楼跟传统民居时,尽管里面没有配置空调等现代化调温设备,但依旧可以让人感受到由阵阵流动的空气所带来的舒畅。
之所以在碉楼和传统民居里感到凉快,因为之前的工匠们在建造房屋时懂得充分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手段保证了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包括自然采光等事关绿色建筑技术的多个方面,在我国传统民居的建设上其实早有探究。
相比这些传统民居里的绿色节能实践,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建筑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地域性、当地资源可获得性,以及气候、文化等特征,几乎是千篇一律去大规模复制某类绿色建筑产品或技术。
对此,从事绿色建筑实践的开发企业,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地传统民居里的绿色元素,从这些传统营造工法中汲取技术营养,并把它们合理反璞到绿色建筑实践中来。
绿色建筑建立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之上,在从事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多从传统民居中取经,坚持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同时还需充分结合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